晚上七点过后,球场的灯还亮着。张伟在球场边上呆着,看着大屏上的分数。比分:主队“95”,客队“91”。上半场分差不大,主队得了:“47”分,客队:“46”。下半场开始,现场不少看客都站起来。第四节比到三分钟时,主队领先“6”分。进球还剩最后“四次”。主教练穿一件红色的衣服,他看向场内。
后排有人举着纸条。中锋号码“25”的球员,全场得分“28”,助攻“7”。外场的人议论他:他跑得快,也起跳。旁边那人嘴里叨叨:“他全场抢到13个篮板。”灯光晃在投篮线上,球进了,看台上传来“嘘”声。
裁判的手往上一举,吹哨。主队球员出手命中。主队暂停一次,用了“30”秒,板凳席上的人喝水。球迷喊:“再来个三分!”客队的控卫“12号”,丢了两次球。看台边上的摄像机一直开着,每个人脸都被照到。
数据表出来了:主队投篮命中率“53%”,客队“47%”;三分球主队“十中四”,客队“十二中三”。有人大声说:“赛前赌主队赢。”有些人气得把帽子扔了;有人笑着指挥朋友:“下次投主队,多加点。”
替补席上的年轻队员整理衣服。电视直播间给了五秒特写。主持人说:“主队“22号”今天状态不错。”但他罚球只进了“两个”。助理在旁边翻小本本。周围声音还是吵的,有孩子跟着喊加油。
球迷有看手机的,有忙着发朋友圈。现场卖零食的兜了一圈,袋子被翻得哗哗响。客队这会落后“四分”,换上了新队员。中间有人问:“是不是有假球?”场上球员喘着气,穿的鞋还带泥。
前排老人一直坐着。有人看手表,已经八点十分。主队主教练指挥:“防守!防守!”声音都盖过广播。客队教练和助手低头对话。他们桌上摞着“六份”统计表。
球场外面有人在等应援明星。“38号”球员下场时看了下大屏,他只得了“5”分。记者写稿子,把前三节主要数据敲进电脑。有人拍照,照片里球迷的表情不一样,总有人举水瓶。
主队在第三节有一波小高潮,连续得了“12”分。客队后卫没能跟上,丢分主要在内线。有观众戴着墨镜,看了会又低头翻球票。大屏幕上广告切换,“智能手表”广告停留了三秒。
球员汗顺着脖子流进衣服。第四节结束还有二十五秒,主队领先三分,球权还在主队。场地边的保安站定。球童擦地板。看守边线的裁判时不时看看计分牌。
再之后,主队暂停,所有人往回走。比分板上的数字一动不动,“95”对“91”。观众座位上,有站着的,有还坐着的。门口的志愿者举着标牌,让人别抢先走。
客队的教练看向球员们,没怎么说话。此时看台还有人在喊。主队球员抱拳,相互击掌。队员脸上的汗光,灯打下来亮亮的。赛后有人跑去要签名。
最后一节,球旋转着进框。篮网抖动。直到终场哨声响起,主队还是领先。主队小前锋加了两个三分,全场拿下“18”分。观众席有些人已经准备离开。
队员换下球衣走进通道。换衣间传来水壶碰撞的声音。数据员把最后一页报表装进文件袋,“25号今日个人得分最高”。观众门口挤成一堆,空气里都是汗和零食味。
发布会有摄像头插着线。主教练被问得皱眉,但他回答得很短。墙上的海报是上届比赛画面。有人偷拍了录像,网上已经有人留言评论。
深夜了,场馆灯慢慢暗下去。保洁推着推车进来。地上还残着爆米花壳,座椅翻起来发出响声。球场门口,剩几个人抽着烟。
雨下起来了。地面反着亮光,一些摊贩推车离开。有人提着伞走进夜色。篮球场外,什么都清净下来。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