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名字“重口”?味道“治愈”!网友:山西美食竟然还有“两幅面孔”

KrystleMic · 7 小时前
在山西人的饭桌上,总有些菜名会让外地人下意识愣住,甚至怀疑自己听错了。第一次听说的人常常忍不住追问:“这……真能吃?”可等菜肴端上桌,香气四溢、热气腾腾,与想象中的模样判若两物。


1.jpeg



正是这种名字与实物的巨大反差,让人一边好奇一边期待:这些看似离谱的名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美味故事?


动物世界?不,是山西“面食三兄弟”


山西人的餐桌上,总有一些名字让人会心一笑,它们听起来像是“宠物乐园”里的成员,实际上却是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面食。


猫耳朵


什么,吃猫猫?当然不是真的猫耳朵!它是地道的山西面食,小巧的面片因形似猫耳而得名,山西人用白面或高粱面制作,煮熟后筋道滑利,入口带着淡淡麦香。


2.png

图源:中国黄河电视台


它的做法很灵活,既能配上羊肉臊子、蔬菜卤做汤面,也能焖、炒、蒸着吃。在雁北、忻州等地区,人们还会用莜面、荞面制作,成品颜色更深、口感更劲道,别有一番滋味。


狗舌头


别怕,这也不是真的狗舌头,它只是形状细长、薄薄的面片,因形似得名。它的做法也很简单,面团醒好后在水里泡或刷油,让面更柔韧,拉成片时才能薄而不碎。


3.jpeg



煮熟的狗舌头可以拌卤汁、泼辣油,也能与蔬菜、肉片同炒,入口柔韧有嚼劲,热气腾腾时香味扑鼻。


漏鱼儿


名字里带着“鱼”,却和鱼毫无关系。把调好的淀粉糊煮熟后,用漏勺让它滴进凉水里,面糊遇冷瞬间凝固,成了两头尖的小“鱼儿”,晶莹剔透。


4.jpeg

图源:太原古县城景区服务


拌上辣椒油、蒜泥、黄瓜丝、豆腐干,再淋酸辣调味汁,吃起来滑嫩爽口,尤其适合炎热的夏天。


“重口味”合集?其实都是“人间美味”


在山西,有些小吃的名字听上去像是“重口味”菜肴。可等端上桌才发现,它们其实温暖可口,带着满满的家乡味道。


灌肠


听上去像内脏菜,其实完全是面食。将荞麦面调成面糊蒸透,冷却后切成方块,拌上蒜汁、醋、芝麻酱、黄瓜丝,凉吃细腻爽口,热炒则焦香四溢。


5.jpeg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调面糊时必须顺着一个方向搅动,才能细腻顺滑,做出来的灌肠才会软糯不散。


头脑


别误会,这不是“脑花”,而是明代傅山先生创制的药膳,又叫“八珍汤”,因补脑健身而得名。羊肉、莲菜、黄芪、山药、酒糟等八味食材温补与清润兼具,既暖胃驱寒,又能滋养身体。


6.jpeg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在太原,一碗热气腾腾的头脑汤,配上黄酒、烧麦、腌韭菜,是冬天里最地道的早餐。


名字“听不懂”,味道却让人难忘


还有一些小吃,名字怪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有亲口尝过,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巧思和风味。





名字听起来有些吓人,在吕梁方言里却是“厉害”的意思。土豆蒸熟压成泥,混入淀粉揉成面团,蒸成琥珀色膏体,冷却后切片,与西红柿、辣椒、豆芽等时令菜同炒,软糯筋道,香气扑鼻。


7.jpeg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做工虽不复杂,却得蒸足火候,揭锅那一刻香气四溢,才算大功告成。


不烂子


第一次听这个名字的人常常一头雾水,其实“不烂”在方言里是“拌”的意思。土豆、茄子、豆角,甚至槐花、榆钱等野菜都能切碎拌面粉,蒸熟后再调料炒制。


8.jpeg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热吃香辣浓郁,凉拌则清爽可口,是乡村餐桌上最接地气的一道美味。


栲栳栳


名字源于它形似竹编的“栲栳”。用开水烫莜面,搓成长条切小剂,推成椭圆面片再卷成小圆筒,像个小竹筐一样。


9.jpeg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蒸好的栲栳栳金黄喷香,Q弹筋道,蘸上西红柿酱或辣椒酱,滋味浓烈,令人回味无穷。




或许,山西美食的魅力,就藏在这些看似“离谱”的名字里。它们把日常食材变成了舌尖上的惊喜,也把民间的幽默感、生活的烟火气,化作了一桌桌热气腾腾的家乡味道。


名字里有趣,味道里有情~无论是动物世界的“面食三兄弟”,还是让人误会的“身体部位”,抑或让人猜不透的“神秘美味”,它们都是山西人质朴智慧的结晶。在山西,你不仅能尝到筋道醇香的味道,更能体会到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生活热度与人情味……


#今日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
名字听起来奇怪
实则超级好吃的山西美食
快来评论区留言讨论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2025山西广播电视台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