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一记沉重的关税拳头砸向印度,一边是一抹坚毅的身影稳立于风暴之中。
那条忠告听上去像陷阱,却可能是背后旋转的棋局。
印美关系陷入新低
2025年8月,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和“能源立场”之名,突然宣布对来自印度的大批出口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这一消息迅速传导至南亚市场,多个行业应声下跌,货币汇率波动明显。印度卢比在三日内连跌两轮,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87.35,刷新近年最低值。
华盛顿的公告指出,印度在俄乌战争背景下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构成“间接支持对手”的行为,并由此成为追加关税的主要依据。该公告一经发布,印美之间持续数年的贸易合作框架被当场搁置,相关谈判被迫中断,先前建立的缓冲机制形同虚设。
8月7日,美国财政部再度发布声明,将上述25%的关税再加25%,累计至50%。这一数值不只是调控措施,而是实质性制裁信号。加征范围涵盖印度出口的纺织、药品、宝石、茶叶、水产品、IT配件等数十种主要品类。多家印度出口公司在孟买和古吉拉特港口地区启动紧急撤单和调仓,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价格壁垒”。
此举在印度国内迅速引发政治与经济双重压力。反对党高层在社交平台公开指责莫迪政府“战略失误”,称印美多边合作框架“变成纸面空谈”。有前任国防部长批评政府过度依赖美国技术输入,导致谈判底气全失。国会内部亦传出强硬派议员要求暂缓采购美制战机、无人机及反导系统的呼声,尽管官方未正面回应此提议。
与此同时,渔业与农业板块受到最为直接打击。南部安得拉邦、奥里萨邦等地的虾农行业首当其冲。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原本吸收超过40%的印度虾类产品,加税政策一出,现货价格当日即跌去12%。多家养殖场关闭订单通道,部分已签出口合同被买家单方面撤销,引发合同赔付纠纷。虾农集体向地方议会请愿,要求政府出手稳定市场,申请纾困资金。
除虾类出口外,宝石和珠宝业也陷入恐慌。位于苏拉特的钻石加工作坊大规模压缩用工,珠宝出口商普遍反映买家暂缓付款,海外分销渠道停滞。孟买珠宝协会在公开声明中称,此次关税措施“几乎是扼杀性”的,“超出正常贸易摩擦范畴”。
在商界压力之下,印度出口促进委员会紧急召集内部会议,建议政府与海湾国家、日本、欧盟等第三方市场加快自贸谈判。美国市场占比高达18%的商品结构被迫重构,单一市场依赖问题成为政策焦点。
舆论场上反美情绪逐步升温。一些行业协会在公开信中,建议会员企业“重新审视美方政治风险”。社交平台上,“#BoycottUSProducts”标签登上热搜,部分民众在加尔各答、新德里等地举行象征性抗议活动,焚烧带有美国品牌标志的衣物和电子设备。尽管抗议规模不大,但象征意义强烈,释放了社会层面对现状的紧张情绪。
在这一背景下,印美原计划于8月下旬举行的副部长级贸易对话被印方主动推迟。美方未对推迟表态,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相关文件显示,其“对印度持续购买俄油表示严重关切”。而就在该文件发布的前后,美驻印商务代表团宣布“延期访问新德里”。
一条贯穿数年的印美战略通道开始断裂。昔日共同推进的印太安全机制、能源合作协议、联合军演议程等多个合作平台陷入停滞。尽管双方都未宣布“暂停外交接触”,但事件本身的密度与节奏,已将两国关系推入低谷。
莫迪的强硬回应与外交转向
面对这一波猛攻,国内事态立即释放反弹能量。莫迪政府迅速亮出立场:“绝不让农渔利益被牺牲”——话虽短,却坚定。政策措辞立即调整,税收减免、成本转嫁、支持农户补贴款直达实处。“自力更生”挂帅成为政府主线,推动国内关键矿产自我开采,半导体本土生产加速铺开,目标年内端出国产芯片。
外交布局迅速展开。对俄关系强化落实,外长赴莫斯科,双边承诺“稳固战略伙伴关系”,商谈能源合作、加大出口药品、农产品,补齐贸易缺口。俄方也积极应对,表示油源派送稳定不变,从能源端撑起印度一方。
对华方向开启主动降温。外交部长访华,中印启动恢复航班、贸易通行、记者签证等交流渠道。边境巡逻协商回暖,边境对峙缓和迹象初显。彼时,区域稳定成为双方出列主题。
俄罗斯传来另一声援。俄驻印大使公开批评美国制裁策略,用“真正朋友不会这样对待”为印度撑腰。这番表态不是修辞,是外交拳头,够硬。
多极外交迅速成形。印方行动不是翻脸,而是在挑战中守住战略自主权。减少对美依赖,扩大对俄中连线,业务层面多元路径逐步成型。战略自主不再是纸面口号,市场动能实质唤起。
国内政治压力不全是反抗,也包含应变。经济触底之后,民间呼声要求政府“保护本国核心利益”,莫迪响应而出。一边稳住农渔,一边加码出口多元配套。对美潜在重复谈判仍在筹备——双方都未彻底切断沟通。
防务领域动节奏。原本计划引进多款美制装备的签约进度,出现搁置反馈。虽随后官方否认终止,但暂停动作实际发生。这张白纸留空,信任裂痕已见。
市场反应虽急,但转向速度更快。各项政策部署像滚雪球,财政激励、外交发声、战略多边急转,形成新态势。事态推动下,印美关系跌进谷底,而印俄印中多极平衡开启新局。
关系裂痕愈深,断层在加速
美国那边又起变化。8月22日,美国总统提名一名忠诚助手为驻印度大使,同时派他担任南中亚问题特别特使。这条信息传出,紧张气氛再升温。背景是印美关系正因为连环关税和印度继续购俄油而迅速恶化。新提名既当外交动作,也当政治信号,人物选得越亲信,对话门越显遥远。
就在这时,印度的宝石加工业吹起更冷风。素来称作“钻石之都”的城市苏拉特,支撑百万就业、出口数十亿美元。现在美国提议再加25%税,整体翻倍关税夹击下来,行业几乎停摆。切割工、打磨厂、宝石商,一个接一个发出警告:裁员、订单消失,行业正在崩塌。政府被迫出钱救场,补贴工人子女教育、社保、转业培训都得安排上,这种局面,让人揪心。
舆论场又火了起来。某位商务部长仍说“我们用开放心态应对”,提到双边贸易仍高达1900亿美元左右,同时强调印度与中国关系改善,不等于放弃与美国的商贸。本来像温度下降的缓冲语气,这番说话让人觉得外交场面上还得维持风度,现实却又像战争现场。
特朗普这波政策也不是摆空架子。媒体写成“关税替代外交”,变成操作杠杆而非解决方案。他把关税工具化,让人看见一个极简外交体系:贸易战、高压灌输、减少传统谈判,战略联结被稀释。数个政界机关被边缘化,只剩关税发言。这种状态,把长期信任碾碎成碎片。
在印度国内,政治人物跳出来唱自己的调调。有讲话者把关税当成“小插曲”“不过暂时挑战”,很快被印媒报道,但“绝不妥协国家利益”成了那场演说的主调。言辞虽收窄幅度,仍带着信心和硬气。
与此同时,美国智库文章已经悄声预告:Quad框架可能会被撞击。印度如果持续卡在“进口自由化”的十字路口,那多边合作结构可能裂痕蔓延。这不是意淫,是舆论映射下显现出的地缘动荡入口。
北桥断裂,南线外贸被掐,信任迅速扫荡。出口断崖、政策急转、政治救市,成为那段时间的关键词。没有戏剧夸张,有的只是现实在从裂痕到裂缝再崩落的过程。
多边重构与悬念存留
关税带来的外部压力并未平息。印度电子协会披露,自8月起,美国取消三类芯片产品最惠国待遇,导致进口成本飙升。一家位于班加罗尔的中型智能硬件公司表示,其生产周期已延长40%,部分订单被迫转交国内竞争对手,甚至外包至越南工厂。一名资深工程主管称:“不是我们想断链,而是链自己裂了。”
此外,信贷环境日趋紧张。多家银行上调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制造业协会发出通报,称已有26家出口型企业提交暂停运营申请。西部港口集装箱堆积增长30%,海关作业被迫延时。全国财政审计办公室一份初步报告警告,若美印摩擦持续半年,国家财政可能出现“中度紧张态势”。
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导向,启动替代出口市场开发。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组织企业代表团前往非洲五国,寻求农产品新市场;古吉拉特邦与欧盟代表接洽,讨论轻工业合作准入条件。从企业到地方,从民间到中央,一整套体系被迫自我转向。
这一系列变化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印度官方语态的变化。过去习惯“积极乐观”“互利合作”表述的外交通稿,开始使用“保护国家利益”“主权优先”这样的字眼。总理办公室的一份内部简报显示,当前对美方政策的判断为:“风险上升,回旋余地减小,须提前部署多边战略支点。”
而市场反应也持续负面。印度主权信用违约互换价格上扬,显示投资者对国家违约风险加剧担忧。三家评级机构同时发布警告,认为印度面临“外交不确定性加剧、外贸基本盘动摇、财政整合能力下降”的挑战。这已不只是一次外交交锋,而是一场全面性经济与地缘秩序的重置压力测试。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