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关税“休战”即将到期的最后时刻,特朗普突然签署行政令延长暂停关税90天,却在关键细节上急转弯,改口承认两大问题,同时向中方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要求。
暂停关税:中美到底达成了什么?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会议落幕后,双方代表回到各自阵营,握手言和的气氛被紧张和悬疑取代。中美双方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进展,但未能达成全面协议,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暂停关税的期限得延长。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在会后明确指出,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将继续推动美国此前对中国征收的24%关税及中方反制措施按原计划延期。这是双方最新的共识,关系到未来几个月两国经贸关系的走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8月1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面对外媒提问,避开了是否收到美方最终决定的直接回应。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具体问题应询问主管部门,但强调期待双方按照两国元首的通话达成共识,在平等、尊重、互惠基础上发挥经贸磋商机制的作用,争取积极成果。这番话未明示美方态度,却隐含着谈判遇到阻力的迹象。
此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斯德哥尔摩会谈结束后曾说,最终决定需要回国向特朗普汇报,等待总统拍板。这一推托为协议的前景蒙上阴影。暂停关税的期限逐渐逼近,却迟迟未见美国的明确动作。中方已按协议准备好,但对方的迟疑让局势愈加扑朔迷离。
此时的气氛充满了张力和不确定。从表面看,暂停关税的延长似乎合情合理,双方的利益也显得互相依存。但背后却暗流涌动,特朗普希望借此谈判给中国施加压力,争取让步。
谈判中的美国提出了两个关键要求。首先,稀土出口问题成为焦点。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透露,中美稀土谈判已完成约一半,中国同意放开民用稀土的出口管控,但军用及高精尖材料仍被严格限制。稀土关乎产业链和国防技术,这成了美方必须突破的难关。
能源采购成为另一堵墙。财政部长贝森特坚决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否则将面临三位数的关税制裁。能源安全攸关国家战略,中方对此保持坚定立场。在8月8日外交部记者会上,中方再次明确表态,将继续根据国家利益采取合理能源保障措施。
这两个问题让暂停关税协议的续签遭遇重大阻碍。美方把谈判当成施压工具,想用贸易杠杆推动中国改变能源和稀土政策。中方则坚持原则,不愿在核心利益上退让。
暂停关税的期限刚过,特朗普紧接着又抛出一个重磅条件——要求中国将美国大豆采购量增加四倍。特朗普宣称,这一举措将显著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他同时赞扬美国农民,声称能生产最优质的大豆。
这份条件无疑将谈判推向更复杂的局面。大豆进口是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供应国之一,但现实却发生了变化。
美国大豆出口的难题与中国的坚决态度
过去几年里,中国大豆进口的来源发生了显著转变。巴西大豆占据了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约70%的份额,美国大豆的市场份额则降至21.1%。这背后既有价格因素,也有供应链稳定性的考虑。巴西的大豆在成本和质量上展现出竞争优势,成为中国主要的供应来源。
美国曾利用大豆出口作为贸易筹码。大豆作为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中国针对美国过去的贸易施压做出了战略调整,迅速拓展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合作渠道,减少对单一供应来源的依赖。
中国将粮食安全视为不可触碰的战略底线。面对美国提出扩大大豆进口的要求,中方态度坚决,未表现出任何退让迹象。中方多次强调,粮食供应稳定关乎国家安全,不能成为外部压力的牺牲品。
大豆贸易的结构变化反映了两国贸易关系的复杂性。特朗普提出的四倍大豆订单要求,在现实操作层面存在诸多困难。从供应链调整到国内市场需求,全面增加美国大豆采购需要时间与配套措施。中方当前态度保持克制而坚定。
与此同时,美国内部对扩大大豆出口的能力也存在争议。虽然美国农民产能强大,但供给链的实际运转、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和全球需求变化均影响谈判筹码。特朗普方面的喊话更多呈现政治意图,而非具体贸易计划。
谈判陷入胶着状态。暂停关税的延期协议未能及时签署,美方新的进口要求加剧双方矛盾。双方在核心利益与战略安全问题上分歧明显,令协议前景蒙上阴影。
中美僵局的核心战场
2025年夏天,能源和稀土问题成为中美经贸谈判的关键制衡点。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对中国提出强硬要求,要求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美方声称,如果中方不配合,将对中国商品征收三位数的高额关税。这一要求不仅关乎经济,更涉及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
中国对此拒绝让步。8月8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再次强调,能源安全是国家核心利益之一,中国将继续采取合理措施保障能源供应。这不是简单的贸易谈判,而是国家安全的较量。
俄罗斯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面对西方制裁,中国没有中断合作。能源进口关系稳定,体现了双方战略互信。美国的威胁未能打破这条供应链。
在稀土问题上,谈判进展缓慢。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透露,中美已完成部分谈判,民用稀土出口限制有所放松,但军用和高精尖稀土仍受严格管控。稀土是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的关键资源。中国在核心技术材料上的自主控制权坚定不移。
稀土的战略意义让谈判变得更复杂。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手段影响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政策,但中国拒绝在这一敏感领域做出实质让步。
谈判桌上的气氛紧张。美国将经济压力和政治威胁结合,用关税和制裁威胁撼动中国底线。中国坚持能源安全和战略资源控制权,绝不让步。双方在这两个领域形成对峙。
美国的施压并非没有代价。全球供应链的波动、能源市场的震荡,都给国际社会带来不确定性。中国保障能源供应的措施,抵御了外部压力的冲击。
这场谈判中的能源和稀土争端,显露出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深层次战略博弈。不仅仅是贸易,更多的是国家利益与战略安全的交锋。
暂停关税协议延长受阻,正是因这两个领域的争议,谈判陷入僵局。能源封锁和稀土争端,成为难以跨越的壁垒。
特朗普的新策略与谈判胶着
2025年8月12日,暂停关税协议期限届满,美国方面未发布续签声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回应审慎,重申双方应落实两国元首通话精神,共同推动经贸磋商机制积极成果。中方保持期待,谈判前景依旧扑朔迷离。
紧接着,特朗普提出新的谈判条件。要求中国将美国大豆采购量迅速提高四倍。特朗普声称,大豆进口增长将帮助缩小贸易逆差,并盛赞美国农民。
现实复杂。中国大豆进口市场早已发生结构性变化。巴西大豆占据约70%份额,美国大豆仅21.1%。巴西大豆价格优势明显,供应稳定。中国多元化采购策略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
美国曾利用大豆出口作为战略筹码。粮食安全关系国家根基。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坚决维护自主权和稳定供应。特朗普要求大幅增加采购面临市场和战略双重障碍。
美国内部也面临质疑。农业产能能否快速扩展、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和全球需求波动,限制了特朗普的贸易目标。政治诉求与现实供给难以匹配。
贸易谈判进入僵持阶段。暂停关税协议未续签,双方围绕大豆、能源、稀土展开激烈博弈。各自坚持核心利益,谈判缺乏妥协空间。
这一局面反映更深层的中美战略竞争。贸易成为地缘政治的工具,经济谈判背后是国家利益的较量。市场敏感,全球关注,影响深远。
面对复杂的谈判局面,双方都在寻找突破口。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仍在发挥作用,但现实中利益冲突和政策分歧不断扩大。短期内,贸易谈判或将维持胶着,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暂停关税协议过期,特朗普提出新条件,加上能源和稀土问题的僵持,标志着谈判进入了更具挑战性的阶段。未来的走向依然充满变数,双方的每一步都牵动全球经济格局和政治态势。贸易谈判的复杂性提醒人们,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转折点,双方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影响未来数年的国际局势。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