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还没登机,印度先把关税的阀门拧到头。波本威士忌税率,咔哒一下,重回150%。这可不是象征意义的小打小闹,是往桌上拍砖头的那种力度。
美印贸易,本来就是把大棋。2024年,两国货物贸易额到了1292亿美元。印度卖出去870亿,买回来410亿,顺差457亿,排到全球第九。账面上看着挺风光,美国那边就不乐意了,觉得不平衡。特朗普回炉,再把“关税棒”抡起来,力度直上。
4月,美国先对印度的汽车、钢铁、铝材加了26%税,给了90天谈判窗口。谈什么?卡在农产品。美国是大豆玉米大出口国,想要印度松口。印度这边护农民,关税口子小得很。大豆玉米39%,苹果50%。平均关税7.7%,对比美国2.8%,差着一大截。谈了三个月,没破题。7月初,谈崩。
节奏就变了。7月30日,美国宣布从8月1日起,对所有印度输美商品加25%。紧接着8月6日再叠一层,说印度买俄罗斯石油,追加25%。合计50%。这一下,印度和巴西站到同一档位,成了美国关税最高的贸易伙伴。
印度这边,趁莫迪行程还在保密期,先扔出反制清单。对美大约35亿美元的商品加码。大豆、玉米、苹果、阿拉斯加原油,加30%。医药原料、纺织品,加25%。最狠的就是那杯酒。早前好不容易谈下来的优惠,从150%降到50%,现在直接取消,恢复150%。美国波本在印度的出口规模大概8800万美元,业内自己预估,销量可能掉四成。烈酒厂商的压力,肉眼可见。
这波操作背后的心气不复杂。印度给出的理由很直白:买俄罗斯石油,能省钱,也能稳住能源供应。2025年据称节约了38亿美元。这钱是真金白银。更何况,美国自己也有跟俄罗斯的某些原料往来,只盯着别人算账,这口气咽不下去。
火光还没散开,另一条线也在动。莫迪的行程,8月31日至9月1日,天津,上合峰会。他会来,这是7年来的第一次访华。主题是区域合作,场合合适,时点又敏感。美国关税开火,印度受挤压,天平自然要校准。拉近和中国、俄罗斯的配合,找一个缓冲区,不丢人,还顺势。
印美关系这几年走得挺近。莫迪和特朗普一起喊过“伟大伙伴关系”。商务、军售、技术,一度热络。可局面变了。关税层层加码,印度这边感受就一个词:不踏实。智能手机出口增长很猛,2024年对美出口这块一度飙到90%,要是关税一上来,这条增长曲线就会被锯掉一截。印度经济的底盘,2024年GDP是3.91万亿美元,增速6.48%,人口14.4亿,国土只有中国三分之一。制造业起步晚,靠“中国+1”的窗口吸引富士康们落子。
8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点名“滥用关税”,反对单边主义。这句话的落点很清楚。中国自己从俄罗斯买油的规模更大,美国也没敢就此加税,重量级经济体不好硬碰硬。站出来说话,对印度是个信号。更早一些,国内企业在操作层面也做了另一件事,把在印度的工程师召回。
7月2日起,陆续撤回在印度工厂工作的工程师,累计超300人。干的大多是那种“经验里长出来”的活。屏幕校准,摄像头装配,良品率的极限调优,设备的节拍匹配。这些不是发几份SOP就能学会的活,差的是“手感”和“判断”。印度工厂短时间顶不上来,富士康尝试从台湾再派人,差距还是在。生产线的波动就会往下游传,iPhone17的节奏,传出延后的消息,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风险溢价高了。贸易方向风不定,企业有“护核心”的本能。把人撤回来,等于把关键 know-how 锁回保险柜。美国对印度加了50%的税,印度工厂的成本盘子就蒙上一层阴影,产能和利润要重新算账。苹果的库克说过一句话,中国工人的专业技能是供应链的核心,这话很多人当时不在意。现在你会发现,少了这300多个人,印度线上的产出就是不一样。不是不努力,是要时间。
回望一下,美国这边的关税轨迹,几乎是“先砸后讲”。有段时间听上去像在谈,从2.5%往上抬到27%,又往回拽到18.6%,节奏忽紧忽松。对成熟经济体是扰动,对新兴市场就是伤筋动骨。印度对美的457亿顺差在收缩,外企的订单也开始犹豫。增长曲线要是被按下去,年内破6的难度就会加大。
峰会这个窗子,于印度而言,有三个小目标。拉一拉能源线,跟俄罗斯谈油气和结算稳不稳;看一看军贸线,S-400这类项目怎么落地心里更有数;问一问产业链,能不能和中国形成某些互补,别一头把赌注压在美国身上。消息面上,印度已经暂停和美国的一些国防采购谈判,这也算是态度。
旁边的巴西也在表态,想和印度中国一道研究对策。这个画面很微妙。特朗普的关税,以为能各个击破,实际是把这些国家推到一起。逻辑也简单,既然都成“高税率名单”的常客,抱团就有议价空间。
有些阵地必须守住。农产品是命根子,不能轻易开口子;能源账得算清楚,便宜油不抢就是傻;技术也得想办法补课,靠代工不是长久之计。更重要的是,外交的摆位要稳住。和谁好,和谁谈,话术和选项都要留着。上合峰会,可能不是银弹,但能让印度多几条路。
从中国视角看,这步棋也不复杂。对外,讲清楚反对滥用关税,站住规则的立场;对内,把核心工程师撤回来,稳住技术护城河;对周边,保持沟通,帮助对方稳链条,积累信任。你会发现,动与不动,都有章法。大国的稳,是一种无形的成本优势。
全球化不是不见了,是换了脸。老的路径被打断,新的通道在挖。越南、泰国会接住一部分单子,印度也会继续吸引投资,只是节奏要慢一点,弯路要多一点。美国想“把工厂搬回去”,说起来痛快,落到地上,算不过账。同一部手机,零部件在一个国家,组装在另一个国家,市场在第三个国家,税一上,哪一环都不舒服。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