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关于这一战,国内许多人都认为我国胜得十分轻松,轻而易举击溃了印军。可在美国方面看来,这场战争里,中国军队处于绝对劣势。
美国美联社新闻纪录局曾经保存了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中印局部战争的资料影片。由美国派驻印度的战地记者从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拍摄。通过研究那些来自一线的资料,美国学者意识到,中国是以1:3的绝对劣势击溃了印度,至今仍没有国家可以做到。
一、兵力上的绝对劣势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东部需应对台海的紧张局势,北部与苏联的关系逐渐紧张,南部更是要防范美国
据美国远东情报军事中心原派驻官员霍华德·本杰明回忆,战争初期中国在冲突区域仅有“2~3个连,人数不足500人”的边防军。显然,当时我国在西藏边防地区处于一种“轻部署”的状态,并未在该区域预设重兵集团。
再者,西藏边境艰苦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我国难以在此集中驻扎大兵团。要知道,克节朗河谷和卡龙、扯冬等高地的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高原反应强烈,而且此处雪山纵横、河谷无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基础设施条件下,后勤补给运送之难堪比“西天取经”,长期大规模军事集结很有可能面临吃不上饭的困境。所以我国初期仅能部署两三个连的边防哨所,日常承担巡逻观察任务。
在种种困境之下,中印开战初期的兵力对比显得极为悬殊!印军部队光是先期抵达的第1旅就已达6000人满编规模,而我国负责守卫哨所的边防部队则不足500人。
二、美苏联手助“阿三”
与我国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相反,印度的外部环境则要好上很多,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巨大优势。
冷战对峙的铁幕下,美苏两国虽在全球范围内针锋相对,但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却罕见地站到了同一阵营。
解密档案显示,印度在1962年冲突前三个月内,紧急接收了苏联提供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包括T-54坦克、122mm榴弹炮、SA-7防空导弹以及米格-21战斗机的散件组装线。
为了帮助印度军队更快掌握这些苏式武器,苏联军事顾问团不仅直接进驻印度陆军训练基地,还针对高原作战特点重新编写战术手册,甚至在提斯普尔机场建立了米格-21的野战维修中心。
对比来看,苏联的这种援助力度远超同期对华援助规模。十年前,也即五十年代,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中,军事工业仅占21项,而印度在1962年前已获得苏联援建的3个米格战机工厂和1个坦克大修厂。由此可见,苏联对印度何其重视!
印度非但能够获得苏联援助,还能左右逢源,大摇大摆地拿美国军援。也许是为了争抢印度这个潜在的盟友。美国人的反应十分迅速。在苏联启动援助的72小时内,美国联合北约成立“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通过“军事援助协定”向印度提供18个步兵旅的美式装备,包括M16步枪生产线,M1917重机枪以及英国二战剩余的布伦式轻机枪。
美国还向印度空军提供了C-119运输机的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其能在海拔5065米的DBO机场起降,这一技术突破直接提升了印军在拉达克地区的补给效率。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印度第4师装备的美制M3A3“斯图亚特”坦克和法制AMX-13轻型坦克。于是,印度军队手上的武器成了美苏装备混搭的“万国牌”。
且先不论印度军队能否用好美国与苏联援助的先进武器,单从武器装备来看,美国和苏联的双重输血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印边境的力量平衡。
印度陆军第7旅、第62旅等“王牌”部队,在接收苏联T-54坦克和美国M16步枪后,单兵火力密度大大提升,其炮兵部队装备105mm榴弹炮后,射程更是能覆盖克节朗河以北所有战略要地。
苏联提供的米-4直升机和安-12运输机,使印军能在48小时内将一个山地旅投送至海拔5000米以上的争议地区,而我人民解放军当时仍依赖骡马进行后勤运输。毕竟当时西藏的公路密度极低,核心运输线仅能勉强维持哨所的物资输送。
美国和苏联对印度的军事援助无疑清晰表明了他们对于亚太地区局势发展的态度。对美国而言,朝鲜战争的失利使其急于在亚洲寻找“代理人”重塑对华军事压制;对苏联来说,中国坚持的自主发展路线与其全球扩张战略产生分歧,遏制中国成为维护其社会主义阵营主导权的潜在需求。
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看着中国和平发展,希冀着印度能搞点事,在中印边境制造持续紧张,以此打乱我国的和平发展节奏。
可以说,我国在喜马拉雅山下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印度一国,而是印、苏、美三国,尽管苏联和美国只是在幕后充当黑手,没有直接参战,但他们的军援还是给了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实现野心的底气。
尼赫鲁在人民院曾公开宣称:“印度的边界不在喜马拉雅山,而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很快,尼赫鲁就付诸行动了。
1962年4月,尼赫鲁批准签署“里窝那计划”。该计划要求印度军队在冬季来临前占领西藏山南地区的21个战略据点,试图通过武力将那条我国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变成既定事实。
三、绝对劣势下痛击印度
1962年10月20日,中印战争首战在克节朗河谷爆发。印军第7旅依托海拔4200米的卡龙、扯冬等高地,构筑了以钢筋混凝土工事为核心的防线,并配备苏联提供的M-42速射炮和美国M1917重机枪。
只是,我军高层早已看穿了印军这套“前重后轻、两翼暴露”的防御体系。
战役首日,155团和154团分别从左右两翼突破,157团则以72小时强行军140公里的速度,穿越海拔5000米的雪山峡谷,直插印军后方章多地区,切断印军退路。
155团2营仅用3小时便全歼印军2个连,缴获火炮6门。这种“掏心战术”使印军第七旅陷入混乱,其号称“打遍欧亚”的廓尔喀部队在我军穿插分割下溃不成军。至10月23日,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被俘,全旅1987人被歼,解放军伤亡仅485人。
1962年11月16日,中印战争决定性战役在西山口打响。印军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摆出了“一字长蛇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的80公里公路沿线部署4个旅,配备T-54坦克和“百人队长”装甲车,形成“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防御体系。
刘伯承元帅提出“打头、切尾、击背、剖腹”八字战术,命令55师正面强攻西山口“铜头”,11师32团、33团实施5天7夜的大纵深迂回,穿插至德让宗与邦迪拉之间,切断印军补给线。
11月18日凌晨,33团前卫营在登班遭遇印军警戒部队,仅用15分钟便歼灭其1个连,抢占拉洪桥,彻底锁死印军退路。与此同时,163团夜袭佳山口,虽因新兵枪支走火暴露行动,仍以伤亡27人的代价攻占西山口主峰,缴获印军师部作战地图。
至11月21日,印军第4师全线崩溃,解放军歼灭印军主力3个旅,缴获坦克9辆、汽车437辆,兵锋直指新德里。
对于印度军队的溃败,美国人实在太熟悉不过了。二十年前,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就曾领教过这种“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时任美国远东情报军事中心官员的理查德·安德鲁斯准将作为当时美国派驻印度的军事顾问,深刻体会了解放军这种“两翼开刀、迂回侧后”战术的致命性。
正是因此,不少美国学者都认为,半个多世纪过去,除去中国,全球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在同时面对两大军事阵营支持的对手时,能以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实现战略碾压。
参考资料:
军工圈.美解密文件:中印边界冲突内幕(J)科学大观园2017(15)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