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马来西亚“华裔”,明明已经三代以上,为何坚持称呼自己为华人?

太空记 · 昨天 21:08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马来西亚华人坚持“华人”称谓看似顺理成章,但却不符合严格的定义。实际上更多的应该称呼“华裔”才对,背后其实有特殊的缘故。
华人称呼

马来西亚华裔普遍自称为“华人”而非更合理的“华裔”,这种现象需要先分析定义的差异。
如果根据咱们中国官方的界定,“华人”就是指保留中华文化认同的外籍者
但是主要还是指在中国出生,后来移民他国并获得该国国籍,同时放弃中国国籍的原中国人。
相对应的“华侨”则是指定居海外的中国公民,哪怕是长期旅居侨居海外,甚至取得了对应国家的永久居留权,只要没有放弃中国国籍,那就属于中国公民,也就是华侨。
1.jpeg

那么第三类情况“华裔”,其实就是指华人华侨的子女,因为出生就在国外,并且一出生就取得了该国的国籍。
虽然是中国人或者华人的血统,但是从一开始国籍就是外国人,因此“华裔”强调的是血缘代际关系。
至于马来西亚华人,许多都是从明清开始就不断移居东南亚的。虽然在近代以前很难以国籍进行定论。
但是哪怕是晚清至民国开始移居马来西亚的中国人,可以认定为华侨,或者加入相应国家的国籍也可以称为华人。
2.jpeg

可如今绝大部分大马华人,都是三代以上定居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后裔,并且基本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和马来西亚独立之后出生的。
并且出生之后,绝大多数也都自动拥有了马来西亚国籍。那么按照以上标准,应该就是属于“华裔”范畴才对。
但马来西亚华人拒绝“华裔”标签具有深刻历史根源的。
历史原因

其实早在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就实施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殖民政府将马来亚各族群按职业进行分层。
3.jpeg

华人被限制从事工商业,不过这种隔离政策却意外强化了华人社群的凝聚力。华人通过方言会馆和宗祠组织维系文化纽带。
不过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推行土著优先政策,1957年宪法确立了马来人的特权地位。1971年新经济政策又进一步压缩了非马来人的生存空间
此时“华人”的称谓更成为了文化抗争武器和团结标签。马来西亚华人称他们效忠马来亚这个国家,但拒绝文化同化。
4.jpeg

因此维持中华文化教育,便成为了他们身份保卫战的核心战场。
马来西亚华人也建立全球最完整的海外中文教育体系,整个大马现有华文小学1200多所。华文独立中学也有60多所。
这些学校全部使用中国两岸三地编写的教材,为了适应与大陆以及港澳台的交流,学生甚至需掌握简体字与繁体字的转换。
所以像马来西亚这样的海外“华裔”自称“华人”,其实在英语中就是“Chinese中国人”。但是这个“Chinese”需要分语境解读,因为它涵盖了血统与国籍的双重含义
5.jpeg

马来西亚华人用“华人”这个词进,其实是为了在其国内快速进行身份识别。
身份认同

比如歌手梁静茹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我是马来西亚华人,祖籍广东。就是为了将其身份与马来西亚的其他种族进行区分
只是在我国的语境下要严格区分国籍归属就行,至于是华人还是华裔,对我们的影响都不大,毕竟都是外国国籍。
6.png

但是对于马来西亚华人来说,“华裔”这个词与中华文化的连接线,明显要低于“华人”。给人一种多少代以后就渐渐丧失中华文化的感觉。
所以为了为了强化这种认同,马来西亚华人保留闽粤地区的民俗仪式,坚持华语教学和文化传承,就是在极力避免代际变迁削弱文化认同。
根据2024年的调查显示,18-24岁的大马华人青少年普通话流利率高达89%。相较于较2010年更是提升了12个百分点。
7.jpeg

因此“华裔”只是血缘的客观描述,而“华人”则是更强调文化主观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马来西亚的“华裔”经过多少代,他们也依然会像起初刚刚移居东南亚的华人一样,保留中华文化传统。
相对应的新加坡就提供了重要的反面参照,同为英国前殖民地的新加坡取消华文教育体系,结果华人文化认同显著弱化。
8.jpeg

根据2025年的调查显示,仅有31%的新加坡华人能流畅使用华语。这反证明了马来西亚路线的有效性。
大马华人不止是在血统上是“华裔”,更是在文化上是华人,他们也配得上称为华人。
参考资料: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马来西亚华人坚守华文之根 九成华裔入华校学习
https://www.gqb.gov.cn/news/2016/0830/40402.shtml
澎湃新闻,南洋华人的“中国性”:是流动的、开放的 |专访莫家浩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690958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