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芬兰敲响北约大门,瑞典在2024年3月紧随其后,俄罗斯的西北部边境彻底暴露在北约的军事辐射之下。
从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拥抱”,到2022年俄乌冲突后的“全面封杀”,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转折背后,藏着一场延续百年的博弈。
制裁清单从能源到芯片层层加码,舆论场上“专制”标签贴得越来越紧,甚至北溪管道的爆炸声都透着诡异。
而西方对俄罗斯的打压,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这背后,是三个让西方夜不能寐的深层恐惧,它们像无形的绞索,越收越紧。
地缘安全的“霸权焦虑”
1999年3月,北约战机呼啸着掠过南联盟上空,78天的轰炸投下了1.3万枚炸弹。彼时的俄罗斯刚从休克疗法中喘过气,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被撕裂。
这不是北约第一次“越界”,却成了俄罗斯与西方安全互信崩塌的起点。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曾带着俄罗斯往西方怀里钻,1991年加入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签《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甚至派部队参与北约联合演习。
但西方的回应是“东扩”的脚步声,1999年,波兰、匈牙利、捷克率先入约,把北约防线向东推进了700公里。
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的导弹基地直接怼到了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窗台”。
普京2007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拍了桌子,指责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的欺骗!
他提到的“欺骗”,指的是1990年美国国务卿贝克对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承诺,“北约不会向东扩张一英寸”。
但到2024年,北约成员国从16个扩到32个,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带被挤压成了一条细线。
于是反击就来了。
俄罗斯的反击带着“破釜沉舟”的狠劲。
2008年,格鲁吉亚想加入北约,俄罗斯出兵5天就控制了南奥塞梯,2014年,克里米亚通过公投并入俄罗斯,普京直言“这是历史正义”。
要知道,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港,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命根子,一旦落入北约之手,莫斯科的南部门户将彻底洞开。
更让西方忌惮的是俄罗斯的核武库,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4年报告显示,俄罗斯有4300枚核弹头,其中1780枚处于部署状态,数量超过美国。
这种“毁灭级”威慑力,让西方不敢直接下场,只能靠军援乌克兰“耗”,2022至2024年,美国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超750亿美元,本质上是想让俄罗斯的常规军力“流干血”。
西方的算盘很清楚,俄罗斯若保持强大,北约就没理由“团结”,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会松动,若俄罗斯垮了,欧洲安全的话语权就彻底攥在西方手里。
这种霸权焦虑,让每一次北约东扩都像往俄罗斯伤口上撒盐。
经济命脉的“资源恐惧”
2022年9月,北溪-1和北溪-2管道在波罗的海海底发生爆炸,泄漏的天然气在海面形成巨大气泡,事后调查指向“不明势力”。
但欧洲人心里清楚,这根每年输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管道,是俄罗斯拿捏欧洲的“能源杠杆”,炸掉它,等于切断俄罗斯的一只“臂膀”。
俄罗斯的经济牌,藏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和黑海的港口里,2021年,俄罗斯供应了欧盟40%的天然气、30%的石油和50%的煤炭,德国巴斯夫等化工巨头的生产线,几乎靠俄气运转。
这种依赖让西方坐立难安,因为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曾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顺带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跟着“挨冻”。
为了反制,西方在经济圈“划地盘”,欧盟2009年推出“东方伙伴计划”,给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画饼,只要加入自贸区就能拿援助,但前提是疏远俄罗斯。
俄罗斯则针锋相对,2010年搞欧亚关税同盟,2015年升级成欧亚经济联盟,用低关税和能源优惠把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绑在身边。
至于乌克兰,更是成了双方的“角斗场”,2013年,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本要签欧盟协议,却在俄罗斯“低价供气”的诱惑下反悔,直接引发街头运动。
西方支持的亲欧、亲美派上台后,俄罗斯干脆“收回”克里米亚,还扶持顿巴斯地区,这里是乌克兰的工业重镇,也是俄罗斯通往黑海的经济走廊。
粮食战场同样激烈,俄罗斯是全球最大小麦出口国,2023年出口量达4700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18%。黑海港口是其粮食出口的“咽喉”,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一度封锁港口,全球小麦价格暴涨30%,埃及、也门等依赖俄小麦的国家差点爆发饥荒。
西方逼着俄罗斯签《黑海粮食协议》,却在2023年7月单方面退出,本质是怕俄罗斯用“粮袋子”继续施压。
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从冻结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到踢出SWIFT系统,看似狠辣,实则暴露了恐惧,怕俄罗斯用能源和粮食重构全球供应链,让美元霸权和西方定价权失灵。
文明基因的“异类排斥”
2023年,俄罗斯议会通过法案,禁止向未成年人宣传“非传统性关系”,西方媒体立刻炸了锅,《纽约时报》称其“开历史倒车”。
但在俄罗斯人看来,这是在守护东正教的传统,这种文明认知的冲突,比导弹对峙更难调和。
俄罗斯的文明底色,从根上就和西方拧着。
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东正教和天主教,俄罗斯是东正教的“嫡传弟子”,而西欧多信天主教和新教,这种宗教分野,让双方看彼此都像“异端”。
更关键的是历史路径的差异。
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把“个人自由”“分权制衡”刻进基因;俄罗斯却在蒙古金帐汗国统治的240年里,学会了“绝对集权”,沙皇时代的专制、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都被西方视为“文明歧路”。
普京上台后,这种差异更刺眼,他提出“主权民主”,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关掉了批评政府的NGO,让媒体回归“国家喉舌”角色。
西方骂他“威权”,但俄罗斯人支持率却居高不下,2024年大选,普京得票率69%,因为他让俄罗斯人找回了“大国尊严”。
同时,舆论战成了新战场,俄罗斯的RT电视台曾用30种语言播报新闻,揭露西方双标,结果被欧盟以“传播虚假信息”为由封杀。
西方媒体则把俄罗斯塑造成“侵略成性”的形象,从好莱坞电影里的反派到新闻报道中的“专制标签”,无所不用其极。
这种排斥,藏着西方的深层恐惧,怕俄罗斯的“另一种模式”被发展中国家效仿。
在非洲,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帮多国稳定局势,换来铀矿和金刚石,在拉美,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合作开采石油,绕开美元结算,这些都让西方觉得,自己的“普世价值”不再是唯一选项。
而以上三个理由,就是美西方非要弄死俄罗斯的原因,但问题是,俄罗斯是那么容易倒下的吗?
结语
当俄罗斯把油气管道铺向中国、印度,当非洲国家拒绝跟风制裁,当全球南方越来越多人质疑“西方规则”,这场博弈的结局已初现端倪。
西方怕俄罗斯强大,怕的是自己的霸权旁落;怕俄罗斯的资源,怕的是全球供应链失控;怕俄罗斯的文明,怕的是“普世价值”神话破灭。
但俄罗斯不是苏联,它学会了在制裁中找生路,主要这条路没被堵死,那西方想要搞乱、搞死俄罗斯,就没有任何的希望。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