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中国预判成真吗?特朗普突翻脸,菲律宾军费援助与安全双重受挫

麒元点评 · 昨天 22:43
一纸关税下去,马尼拉的风一下子紧了。消息传开,菲律宾几家大型电子园区的灯通宵没灭,管理层临时碰头,工人守在车间门口刷着手机,一句“要不要裁班”的传言在群里转了又转。
特朗普抛出新口径,要对芯片和半导体征收约100%的关税,除非产自美国本土。这根大棒一挥,不只菲律宾,印度、巴西等国也跟着吃苦头。可最先喊痛、喊得最凶的,还是菲律宾。菲方用了“毁灭性打击”这样的词,情绪一点不遮掩。
这个群岛国家的出口,七成跟半导体相关。按照业内协会的口径,光是2024年,半导体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就有390.9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的53.4%。

菲律宾在全球半导体链条里,主要是组装与测试。这个环节利润靠的是成本优势和市场通道。加税拉满,成本优势被抹平,不是咬牙扛几个月能解决的。产能闲置、固定成本扛不住,还要面对上下游的连锁反应:零部件供货断档、仓库堆货、外贸现金流绷到极限。
中方多次讲过一句话,大意是:当别人的马前卒,终究成牺牲品。还点过名,有个国家行事跟大家总有些不合拍,相信它早晚会想明白。话说到这份上,听懂不难。道理也摆在那儿:全球产业链拧成一股绳,区域合作越扎实,越抗风浪。跟最大邻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翻脸,对一个产业结构偏单一的国家来讲,跟自砸大梁差不多。

美国的政策风向,变起脸来就像热带雷阵雨,说来就来。口号叫得响,落到利益面前,优先级只有一个。这一点,中方看得清、说得明:别把国家发展的希望,全押在地球另一端那些说变就变的承诺上。今天喊制造业回流,明天喊贸易逆差必须压下去,后天再强调供应链安全,本质就一个词,美国优先。关税大棒,正是最直接的注脚。
小马科斯上台后,外交摆位往一边靠得很猛。南海议题上一路踩油门,动作频密,军事演训也越来越跑在前排。算盘打得是,通过“靠拢”换取更多“照顾”。现实给了一个冷水澡。一边是对华关系急转直下,经贸合作按下暂停键,农产品销售、农业项目推进受阻,民生压力肉眼可见;另一边,美国说转就转,一记100%关税直接砸向半导体命门。两面夹击,才是真正的难。

政策影响,很快会落到人身上。出口型工厂减班裁员,最先受伤的是流水线工人与外贸业务团队。工人少拿夜班津贴,房贷、学费的账单一天不落;供应商账期被拉长,资金链被拖到发抖;货代公司接单骤减,港口周转变慢,冷链车闲在停车场。电子园区周边的快餐店、房东、通勤面包车司机,也会跟着受冲击。这就是产业链的真实模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站在政策层面,菲律宾还有没有退路?有,可选择不多。印度这类国家,至少留了几手,边承受压力,边去缓和与周边的关系,给自己分担。菲律宾这一段走得太满,赌得太大。把鸡蛋几乎全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还把跟最大邻国的桥点着火烧,现在要回头,难度和成本都不小。
区域里别的国家在往前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规则在迭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落地,东南亚的货物与资本在更低关税和更顺的通道里流动。大家都在想办法做强配套、招引上游、补齐技术。菲律宾呢,在一个个联合军演的热闹声里,错过了入场券,变成看台上的观众。

美国看中菲律宾的点,地缘位置极好,能搅动南海;低成本制造,能补链条缺口。可这两点都不是长期托底的筹码。前者是可替代的棋位,后者在关税、补贴、规则的再塑中,随时被别的区域抢走。当“制造业回流”变成必须兑现的口号,“盟友”三个字压不住内部选票的火。该收割就收割,哪怕是自称“最亲密”的那个,也难逃被当作工具的命。
风物长宜放眼量。外向型经济,靠的是稳定预期、可信规则、长期互利。对菲律宾来说,摆在面前的选择,并非没有。降温对抗,回到对话;修复经贸,重启合作;顺着区域一体化的势头,把组装与测试的低附加值环节,慢慢往上游去挪一点,争一点技术、抓一点标准的话语权。哪怕走得慢,只要方向正,总比在别人情绪里上上下下强。

中国原本是菲律宾半导体的重要买家,也是农产品出口的关键市场,还能在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上提供切实合作。桥没断的时候,货走得顺、人来得勤,收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把桥拆了,重建就要花时间、花耐心。愿不愿意、敢不敢,这一题迟早要答。
地缘政治的牌桌上,最容易被忽视的,总是那些拿工资卡的人。他们的生活最直白,失去了订单,饭碗就不稳。宏大叙事看起来激昂,落在他们身上,是每天开支的表、贷记卡的催收短信。政策制定者该多想想,别让最普通的人承担最大的不确定。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