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为何庆幸我国与缅甸早已划界,来看缅甸与泰国的边界问题就知道了

风月里感清欢 · 3 小时前
说起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很多人觉得就是地图上一条线,清清楚楚。但现实里,这条线可能比蜘蛛网还复杂。
就拿缅甸和泰国的边界来说吧,那真是一本糊涂账,算了快一个世纪了还没算明白。
两国之间有一条河,在缅甸这边叫荡茵河,在泰国那边叫莫艾河。
名字不一样就算了,关键是这条河它不老实啊。
今天往东拐个弯,明天往西挪一挪,河道一变,两边的土地面积就跟着变。
这下好了,泰国人拿着今年的地图,说这块地是我们的。
缅甸人拿出十年前的地图,说这地方自古以来就归我们管。
到底该听谁的呢?
为了这几十公里的河道,两国代表的唾沫星子都能再汇成一条河了,可问题还是没解决。
1.png

边境上的老百姓最倒霉,今天刚种下的庄稼,明天可能就因为河道变了,成了对面的地。你说这日子还怎么过?!
这种扯皮的事情,一扯就是几十年,到现在还有好几段边界是模糊地带。
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武装

如果只是河道变迁,那还好说,大不了多开几次会。更头疼的是,缅甸内部的那些民族武装。
缅甸国内的民族武装力量,数量多得惊人,大大小小上百个,各自占着一块地盘,不听中央政府的。
这就给边界问题增加了无数变数。
比如说南佤地区,当年大毒枭坤沙在那里搞得风生水起,缅甸政府军打了好几次都啃不下来。
后来还是佤邦联合军出马,才把坤沙给收拾了。
2.png

缅甸政府为了表示感谢,就把坤沙原来的一块地盘给了佤邦。
但这种“赏赐”只是口头上的,没有正式的文件。
泰国一看,机会来了啊,趁着这片地区管理混乱,就悄悄派人渗透,实际控制了一部分土地。
等到缅甸反应过来,人家已经在那里驻扎了。
2001年的时候,双方都在边境增兵,气氛紧张得不得了,差一点就打起来了。
这种因为内部武装导致的边界摩擦,在泰缅边境上简直是家常便饭。
快刀斩乱麻的战略抉择

看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看咱们国家和缅甸的边界,心里可能就有点不一样的感觉了。

很多人一提起中缅边界,就觉得我们吃了亏,特别是江心坡那一大片土地,看地图都觉得心疼。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力确实不强,在谈判桌上没什么底气。
英国人当年划的那条麦克马洪线,就像一把刀子,硬生生把完整的地区给切开了。
我们虽然拿回了片马、岗房、古浪这些地方,但失去的也确实不少。
这个决定在当时和现在,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从一个更大的战略层面来看,也许就能理解当年的无奈与智慧了。
这个智慧,就是四个字,长痛不如短痛。
1955年,在中缅边境的黄果园地区,两国军队就发生过一次武装冲突,双方都有伤亡。
4.png

这件事一下就把矛盾给激化了,国际舆论也对我们很不利。
当时我们就意识到,边界问题如果再拖下去,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可能把我们拖入一个无底的泥潭。
所以,我们当时做了一个非常果断的决定,快刀斩乱麻,用一些土地上的让步,换取了边界的永久划定和长期的稳定。
历史遗留问题的巨大代价

现在回过头看,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是吃了亏,但从长远看,我们避免了多大的麻烦啊。
假如当年我们没有下定决心划定边界,那今天的中缅边境会是什么样?
很有可能就是泰缅边境的翻版。
缅甸北部的克钦邦、果敢、佤邦,直到今天都是各种武装势力盘踞的地方,连缅甸政府自己都管不过来。
5.png

如果边界没有明确划定,这些武装势力会不会像在泰缅边境一样,三天两头渗透到我们云南境内搞事情?
谁也说不准。
泰国就深受其害,他们的边防部队常年都要和缅甸的各种民族武装打交道,精力被大量牵扯。
而我们的云南边境,几十年来虽然也有小的摩擦,但总体上保持了和平与安宁。
这种安宁,难道不是当年那个“吃亏”的决定换来的吗?
边境安宁换来经济的繁荣

边界的稳定,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经济发展。
这几十年来,云南的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得非常快,各种口岸贸易搞得红红火火。
6.png

我去云南旅游的时候,在瑞丽、畹町这些边境城市,看到的是一片繁荣景象,车水马龙,商铺林立。
当地的老百姓,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安稳踏实的感觉。
这种安稳,是金钱买不来的。
而反观泰缅边境地区的老百姓呢,他们可能今天还在这里安居乐业,明天就因为边界冲突要拖家带口地搬家。
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个国家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大量的资源和精力都耗费在无穷无尽的边境扯皮和冲突上,还怎么集中力量搞内部建设和发展呢?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年的决策,实际上是用最小的代价,为国家争取了几十年的宝贵战略发展期。
争议背后是无奈也是远见

7.png

当然了,我这么说,肯定会有人不同意。
会有人觉得,土地是神圣的,一寸都不能让。拖下去,说不定以后我们国力强了,能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呢?
这种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也很有道理。
因为历史没法假设,我们谁也不能保证,如果当年拖下去,结果就一定会更差。
也许真的会出现更好的机会呢?
但国家决策,往往不是一场可以反复试验的赌博。
它更像是在一艘漏水的船上,你必须立刻决定是先堵住最大的那个洞,还是去计较哪个洞堵起来更好看。
当时的决策者,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和复杂的国际环境。
他们选择的是“止损”,先确保国家的整体稳定和安全,避免陷入更大的动荡。
这种选择背后,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远见。
他们看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大局。
回头看历史,我们或许会为失去的土地而惋ăpadă,但更应该为我们拥有的这几十年和平发展环境而庆幸。
毕竟,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战略上的定力和长远的眼光,远比一时的得失要重要得多。这可能就是大国博弈里,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智慧吧。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