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古代通房丫鬟有多惨?陪老爷睡觉不算,还被用来做一件恶心的事!

平沙落雁 · 3 小时前
文丨穿越古代的小小鲁
1.jpeg

编辑丨穿越古代的小小鲁
谁愿意做通房丫鬟?这样的问题浮在每个人的心头。通房丫鬟这个职位,其实压根不能算什么“职位”,只是低到极致的生存方式罢了!很多人只看到她们端茶递水,哪里知道暗地里的辛酸和无奈?古代人命贱,但丫鬟更贱,不信翻翻各朝档案、民间故事,处处都是这样的影子。不管是宋代的府邸还是明清王府,通房丫鬟永远没有话语权!她们几乎都是来自小门小户,家里穷到快揭不开锅,被父母卖出来换点饭钱,进宅门那一刻,什么身份、自由、梦想都别提了。
2.jpeg

有一组统计资料,在清代北京城四合院里,每百户富户中平均有七名通房丫鬟。只有极少数通过主人的偏爱得以脱身,大多数始终困在这身份里。凡是看起来身穿绸衣的通房丫鬟,别高估她们过得多好,她们和外面拿绳子挑水的老妈子本质一样,稍稍不顺主人心,不是打就是罚。一些丫鬟连姓名都没,被主人随口指名叫“狗子”“阿四”,哪来半点尊重?有的宅门寻常小事都能让她们连夜跪在雪地里,冻得直哆嗦,她们甚至不敢吭声。
她们一旦犯错,受罚不仅是体罚,还有精神上的凌辱,有的家规明文记载“丫鬟不得争辩,违者十棍。”主人情绪一旦不对,宠妾生气,就是通房丫鬟倒霉。这种情况下她们只敢哭泣,也许连哭的权利都没有。一份民国时期的宅门档案显示,“通房丫鬟冬日衣食无定,往往一日仅食陈饭半碗。”这么惨的情况,究竟谁管过?
3.jpeg

有不少资料显示,主人变幻莫测的态度下,通房丫鬟连喘气都小心翼翼。一旦夫人生气,她们被责骂,若主子闹心会把通房丫鬟推出来当出气筒。主家若是小气,丫鬟睡铺只能在廊下杂屋,夏天热不可耐,冬天冷刺骨。一晋商世家见闻录记载:“冬日夜晚,丫鬟多随主人外室而卧,地上垫草。”透过这些细节,生活苦得发黑!
没有选择权,这算什么生活?她们穿的衣服是别人旧的,吃的东西是别人不要的剩饭,连日常用品也要轮流用。主人的规定繁杂,每做错一次都可能换来毒打。曾有通房丫鬟因主子不慎打碎茶杯而遭三日无食,最终体虚晕倒。有人会说,这种制度下,能活下来算本事?其实未必,更多是运气好坏罢了!
4.jpeg

而且,她们还会面对更深层“任务”。除了照顾饮食起居,不少通房丫鬟被主人安排做很难启齿的事。有清宫档案显示,有的府邸主人让丫鬟帮忙传递密语、协助隐瞒家里丑闻,一旦被发现,就是灭顶之灾。心理压力有多大?有资料称,清代某王府丫鬟因长期被逼做见不得人的事情,二十岁不到就精神失常。也有主人直接让她们成为自己的“试药人”,一旦身体不适便会推到幕后。这些并不只是偶然现象。
通房丫鬟逃不出命运的圈套。别看有纪录说个别丫鬟得宠后成为“姨娘”,那毕竟凤毛麟角。真正能翻身的案例太稀有,残存的文献里记载的还是那些一辈子都被踩在脚下的人的故事。她们想反抗,却没机会。有人试图写信求救,信都还没递出去就被发现,带来的结果只有更严重的惩罚。没人教她们怎么自保,主人的权力随意到可以决定她们生死,这样的局面哪里有理论可以解释?
5.jpeg

可惜,丫鬟们心里还是有梦想。她们偷偷期待能被少爷看一眼,能换个好主子,能在节庆时分拿到一块糖果,可能这点希望很像骗人的,却撑着她们活下去。有调研者采访现存清末老人口述,“做丫头就是为别人活,只求一碗粥。”反复问,她们说,“哪一天熬出头就是命好。”后来有人说,熬出头的,最后也不过是换了身份继续伺候人,这话听起来有点讽刺,对吧?
也有偶尔好主子的。有史料记载,西安某缙绅宅邸里,通房丫鬟同主母关系亲密,被视为家人。这种例子太少,更多还是被踩在脚下那种。不少人嘴边说“丫鬟也是人”,可在实际生活里没人真的在意。权力关系复杂得很,主人高高在上,通房丫鬟低声下气,彼此之间的距离毫无可能拉近。
还有,丫鬟不是每一个都柔弱,有些反而内心硬得像铁。一些记载里,见过丫鬟因主家要求太过分一怒离家,最后饿死街头。这些结果本身,古今社会反复发生。大家平时不爱谈论这些,觉得是小事,但实际上是被忽略的重大问题!
再说历史节点吧,民国初年法律稍微保障奴仆权益,但实际推行没效果。通房丫鬟还是没得选。有案卷记载某名通房丫鬟偷跑被抓,主人告官,最后判罚丫鬟加倍苦役。类似事件见得太多。为什么没得到公正?大户人家和衙门关系本就盘根错节,普通丫鬟根本没有靠山。法律条文对她们来说,只是纸上的字罢了。
但其实,也并不是每一位通房丫鬟都无力抵抗。有同时期丫鬟在收集线报,被主子宠信。她们懂得察言观色,有时候能化解主家的怒气。也见过丫鬟利用家中秘密自保,某种程度与主子形成微妙默契。但反看那些没背景没资源的孩子,却只能一天天熬过去。这种人的命运,很难说有没有“美好结局”,更多只有随机运气。
感觉到这种隐藏的苦痛,普通人可能始终不懂其深层次缘由。宅门的规矩、主人的无情、社会的漠视,层层压在通房丫鬟身上。家人想见她们一面,那是不容易的。她们连入家门的资格都要向主子请示。稍有冒犯,无论内心多想开口,都要打住话头。
矛盾之处,谁会想到,部分主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保护通房丫鬟。比如说,有的主母生病,丫鬟被允许小心照料,这样的时刻仿佛全家都融洽无比,但一转身,倘若主家心情不对,丫鬟又成了“替罪羊”。真的是轮回一般的命运,难说公平还是宿命。
记者曾调查北京城南某名门,老宅里现在还存着房间格局。那种阴冷走廊,狭窄小屋,就是丫鬟每日生活空间。一个女人蜷缩在那里,黑夜中想着家乡的河、老母亲的咳嗽,谁会关心?用一句直白的话讲,通房丫鬟不是没法反抗,而是根本没得选。就算勇敢,能趟过最后的命运吗?
总体来看,通房丫鬟的故事,有苦有甜,有坚韧,也有彻底的绝望。她们承受着难以名状的压迫,偶尔存有一线希望,大部分时候却只能选择沉默。在那段历史里,她们用无声的方式书写着命运,被大宅门和时代推着走,不断消失在深深的门槛之外。
现在翻看这些故事,会觉得心头压着石头,很难彻底摆脱那种复杂情绪。不知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这些被历史翻过去的名字,只知道,不完美也是真实,艰难也有一线生机。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