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在美国面前一贯非常强硬,无论是冷战期间还是冷战后,在对待美日韩同盟面前,朝鲜都一贯非常强硬,这一点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确,朝鲜曾经在与美国的直接对抗中,让美国吃亏,美国都没有敢于对朝鲜动手。
朝鲜自冷战以来对美日韩同盟始终保持强硬姿态,其多次直接对抗美国并迫使对方让步的历史事件印证了这一点。1968年1月,朝鲜海军在元山港附近扣押美军间谍船“普韦布洛”号,俘虏83名船员。尽管美国派出航母编队施压,朝鲜不仅拒绝放人,还迫使美方签署认罪书承认侵犯领海,最终船员被关押11个月后才获释,而该船至今仍作为“战利品”陈列在平壤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次年4月,朝鲜空军在未警告情况下直接击落闯入其领空的美军EC-121侦察机,造成31名美军丧生,这是冷战期间美军单次死亡人数最高的纪录。当时深陷越南战争的美军虽调集特混舰队示威,却未敢采取实质性报复。
朝鲜的强硬姿态绝非孤立现象,其背后的大国支持构成了强悍朝鲜背后的关键支柱。可能很多人会说,朝鲜的战略核威慑能力是它面对美国的最大筹码,其实,朝鲜的这一能力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技术输血与政治庇护。冷战期间自不用说,无论是普韦布洛事件还是击落美国大型侦察机事件,如果没有当时苏联提供的有力的军事威慑,很可能朝鲜会遭受美军的直接打击,当年苏联直接出动了轰炸机编队在日本海巡航,有力震慑了准备轰炸朝鲜的美国航母编队。
而近年来,朝俄的军事协作更是日益深化,特别是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朝鲜通过向俄乌战场输送兵员及弹药,换取了包括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在内的关键支持,这种“以战养核”的模式让朝鲜在遭受国际制裁的背景下仍能持续推进核武库升级。俄罗斯更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否决对朝鲜的新制裁,嘴上不说,但是用实际行动为朝鲜的拥核地位提供背书。这种战略协作关系,使朝鲜的导弹射程覆盖能力从区域威慑跃升为对美国本土的实质性威胁,迫使美国在军事选项上投鼠忌器。
除了朝鲜的战略威慑能力,对于朝鲜来说,在地缘上的优势其实同样重要。在地理位置上,朝鲜夹在中俄两大国之间的地缘屏障,为其提供了天然的战略缓冲。中国将朝鲜半岛视为东北亚安全的“防火墙”,如果朝鲜这道屏障出现崩塌,美军的势力就会可能直抵鸭绿江畔,对中国核心地带构成直接威胁。因此,中国长期通过贸易通道维持朝鲜经济的基本运转,特别是在冷战后朝鲜经济处于困难的境地,中国的经济支持就变得异常关键。同时,在国际场合,中国和俄罗斯都为朝鲜提供了外交上的支持,例如在安理会反对美国对朝鲜施加单边制裁,强调“必须解决朝鲜合理安全关切”。
而如今的俄罗斯,更是视朝鲜为牵制美国亚太布局的重要棋子,通过能源合作与军事援助强化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纵深。这种地缘屏障的本质,是大国为自身安全需求而构筑的“护城河”,而做为小国的朝鲜则借此获得了远超其国力的战略回旋空间。
国内体制的韧性同样依赖大国的间接支撑。朝鲜推行“先军政治”维持庞大军队,其军民融合的经济模式虽能实现基础自给,但能源、粮食等关键物资仍离不开中俄的隐性输血。尤其在国际制裁收紧时,中俄边境贸易通道成为朝鲜获取外汇和技术设备的生命线。更重要的是,大国的政治支持强化了朝鲜的稳定,具体就不展开讲了,简单说就是平壤将中俄的声援和支持解读为国际社会对其抗争美国霸权的认可,进而将“拥有核武器”塑造为民族尊严的象征。这种内外联动的合法性建构,使朝鲜能在经济困局中依然保持强大的社会动员力。所以说,朝鲜之所以能够对美国强硬,根本原因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大国的支持,这一点朝鲜是心知肚明的。
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朝鲜巧妙地将自身安全需求与中俄的战略利益绑定,使“小国硬刚霸权”的戏剧得以持续上演。当朝鲜外务省宣称“尊严只存在于导弹射程之内”时,其实背后的潜台词更应该是“威慑力源于大国的默许之间”。这种微妙的共生关系,正是朝鲜以弱抗强却始终不倒的深层密码。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