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博弈的这一关键时期,稀土成了两方较量的关键筹码,而俄罗斯却突然开始主动与美国谈稀土合作,甚至有专家指出,俄罗斯有望在2030年前跻身全球稀土金属产量前五行列。
谁能握住稀土,谁就能给高端制造“上发条”。从智能电机到导弹雷达,从新能源汽车磁材到光刻机抛光粉,全绕不开这几个不起眼的元素。大家都知道稀土不“稀”,难在分离、提纯、配方和产业协同。就像一把钥匙,不光得有,还得磨得锋利。
公开数据显示,全球稀土资源量大约9000万吨,较上一年回落了一个台阶,资源集中度很高,前五名就吃下了八成多。中国压着全球的半壁江山,资源量大约4400万吨,接近五成。巴西第二,约2100万吨。印度挤进第三梯队,资源量只有690万吨,跟前两位拉开了档口。后面排着澳大利亚、俄罗斯、越南。美国排在第七,手里握着180万吨,不过这两年已经重启本土矿山。纸面数据看起来热闹,可真正能进到材料厂和设备厂那一关,背后要靠的是技术和产能。
俄罗斯地广,横跨欧亚。很大概率埋着不少稀土矿。可资源在那儿不等于能变成产量,这事儿懂行的都清楚。俄国的矿点分布偏剿,再往东走就是长期冻土带,工人上不了设备,设备上不了路,运费一抬就没了利润。现实摆着,2024年俄罗斯的稀土产量只有2600吨,只占全球产量的小头,连自家国防工业都填不满。尴尬吧。也正因如此,俄方抛出合作信号,就显得意味深长。
对俄罗斯,稀土是个筹码。对美国,稀土是个痛点。美国的稀土环节缺口不在“矿”,卡在“炼”,更卡在“高纯、低杂、批量稳定”。原矿挖出来,到了分离环节就发怵,提纯要一遍遍“洗”,工艺窗口窄,良率还得追。这段时间中国加强了相关出口管制,美国的焦虑不难想象。它想重组供应链,拉上澳大利亚,找稀土矿,建冶炼线,补中游短板。
真正的底气,不只在资源。中重稀土的话语权在手里,全球占比很高。分离技术、工艺数据库、工程化经验、设备配套,全链条都跑得起来。高纯产品能做到四个九,全球九成高纯分离技术在我们手里,精炼产能也占了绝大头。别小看这几句话,每个数字背后都是几十年的工艺迭代、环保治理、产线优化和钱堆出来的试错成本。也正因为此,越南也好,美国也好,手里有矿,还得绕回我们这里做深加工,这个“深”字,是核心所在。
俄罗斯缺资金、缺设备、缺工程队伍,尤其缺一条能从勘探、采选、冶炼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与美国谈,最直接的诉求,是钱和技术进来,帮它把“资源”翻译成“产量”。更隐性的诉求,是拿资源换一些政策空间,缓一缓经济压力,看看制裁有没有松口的可能。俄乌战事拖着,外贸口子被堵住不少,稀土这种战略资源,拿出来谈,有筹码味道。
美国要的是“保险”,对中国的依赖降一点是一点,就算不能短期完全摆脱,起码让风险分摊。澳大利亚可以供矿,俄罗斯如果能把产能拉起来,再补上几条分离线、冶炼线,拼个“多点布局”,欧洲那边也会更安心。到时候,新能源汽车、风电、军工材料的供应安全感就强一点。它不求一步到位,求的是渐进的可替代。
对我们,是不是就是“利空”?这事不能一句话盖棺。把可能的路径拆开看,会更清楚。
一种可能是“象征性合作”。媒体面上热闹,产能上来得很慢。冻土带的基础设施、湿法分离的环保、废渣废水的治理、运距带来的物流成本,一环都不省。美方技术肯给到什么程度,俄方能消化到什么程度,也要打个问号。这一档,我们受的冲击有限,更多是舆论层面的试探。
另一种可能是“产能实打实增长”。美国投钱,俄罗斯上马矿山和分离厂,几年后产量上一个台阶。那对我们会有压力。部分订单会被分走,价格谈判更胶着,欧洲的采购议价会上升。市场份额会让出一点。不过,真正卡脖子的高纯料、高端磁材,短期很难复制。一个是工艺路线不公开,一个是生产线“人机料法环”全套经验要时间积累,这不是靠钱就能一步到位的事。
还有一种可能是“资源换政策”。稀土变成谈判筹码,配合地缘政治的博弈,换来制裁松动、金融通道微开、技术转让加速。如果走到这一步,变化会更快。可这种走法风险也大,牵一发动全身。俄方要权衡,欧美要平衡,局面不由某一方说了算。
我们自己该怎么应对?几个抓手,大家心里大概有数。
一是把“技术曲线”继续拧紧。高纯分离的良率再抬,杂质谱更干净,批次波动再收窄。越是往上游走,越要用工艺细节说话。单看参数不过瘾,得看终端验证。让磁材、抛光粉、储氢材料、荧光粉在客户产线上证明自己,稳定供货、交期可靠,这就是护城河。
二是产业链的“节奏感”。不是一味扩产,而是有节奏地调结构。把资源配置向高附加值环节倾斜,把中低端过剩的部分收一收。把绿色治理做实,排放、固废、碳足迹都拉到更高标准,直接对标国际大客户的审计要求。这样一来,不光守住国内市场,还能稳住国际大单。
三是政策工具箱。储备、配额、出口管控,都是工具,但用的时候讲究火候和节奏。市场要看见规则的确定性,产业要感到预期的稳定。节奏拿捏住,扰动就变成“可管理的变量”。
四是合作的“打开方式”。别把牌桌看死。俄方要上马产能,环保、设备、工程总包这些环节,我们是有成熟方案的。哪怕美俄谈,我们依旧有机会参与到具体工程里,用项目说话,用标准说话。把影响力嵌进产业的螺丝钉里,比隔着海喊口号更有效。
稀土冶炼的“三废”压力真不小,俄方要大规模上马,绕不过去的就是治理成本。不是一条中和池解决的问题,是整套工程化的系统。要么投钱投时间,要么冒着生态风险。这不是嘴上说的,都是摆在台面上的硬成本。话说回来,谁能把绿色治理做好,谁就拿到了进入全球供应链的通行证。
“2030年前跻身前五”的预判,放在纸面上是可能的,放在工程上得看真本事。矿权整合、勘探详查、基础设施、选冶工艺、环保设施、认证体系,一个个过关,时间会给出答案。别忘了,产量的数字好看不等于能卖得出去,还要对接到终端的标准。半导体材料厂、车企、军工的认证周期,动辄两三年起步,来回反复。这中间,稳定供货和质量一致性是考验。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