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为何没有立即对乌克兰展开报复?背后有三大考虑!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从2022年2月持续到现在,双方你来我往的打击越来越频繁。就在2025年6月初,乌克兰发动了一次代号“蛛网行动”的无人机袭击,直击俄罗斯境内多个空军基地,摧毁或损坏了多架战略轰炸机。这本该是普京下令猛烈回击的时刻,可他却没有像过去那样马上大规模轰炸乌克兰城市。普京在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时明确表示要回应,但实际行动拖延了几天,甚至在报复时也控制了规模。
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普京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掂量了多方面因素。那些基地被炸暴露了俄罗斯防空系统的弱点,普京得先稳住自家后院;再者,他算计着战争拉长对俄罗斯有利,不想急着把牌打光;最后,美国的态度让他看到机会,通过克制来分化西方阵营。这些考量交织在一起,让普京选择了忍一时。
先说第一点,俄罗斯内部的安全漏洞太明显,得赶紧补上。6月1日的袭击用117架无人机瞄准了恩格尔斯、莫罗佐夫斯克等基地,这些地方停放着图-95和苏-34这样的重型飞机。结果呢,俄方承认损失不小,至少41架飞机受影响。军事评论员直指问题:这些飞机就停在露天,没有混凝土掩体保护,防空雷达也没及时反应。俄罗斯国防部事后调查,发现高层早在2021年就承诺建300多个防护棚,但到现在都没落实。普京肯定气恼,因为这不光是技术故障,还牵扯到指挥层的疏忽和可能的腐败。联邦安全局介入审查,撤换了部分军官,基地周边紧急加装S-400系统和电子干扰设备。
普京明白,如果不先堵住这些缺口,贸然反击只会让乌克兰继续钻空子。过去2022年12月类似袭击后,俄罗斯就吃过亏,当时恩格尔斯基地被炸,暴露了情报盲区。现在普京吸取教训,优先重组防空网,确保战略资产不再轻易暴露。这样的整顿不是一两天的事,得花时间测试新部署,避免下次袭击再重蹈覆辙。这也反映出普京对军队管理的现实评估,他知道内部问题不解决,外战就站不稳脚。
第二点,普京的眼光放得长远,不愿为眼前损失乱了阵脚。他从开战起就强调,这是场持久战,俄罗斯有资源优势,能慢慢磨掉乌克兰的抵抗。乌克兰的补给依赖西方援助,但欧洲国家内部意见分歧,援助速度放缓。俄罗斯情报显示,乌克兰每月损失上千人,工厂开工不足,征兵闹出抗议。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议上反复提,时间是盟友,让乌克兰自己耗尽力气。袭击后,他没急着扔导弹雨,而是先观察战局。俄罗斯在前线稳扎稳打,东部推进缓慢但有收获,像阿夫迪夫卡那样的阵地逐寸争夺。普京下令囤积导弹,工厂加速生产Kh-101,确保库存充足。
相比之下,乌克兰的反攻在2023年夏天碰壁,损失上千辆装甲车。普京算盘打得精:急于报复可能刺激西方加码军援,反倒帮了对手。俄罗斯转向经济封锁,黑海出口受阻,乌克兰粮食运不出去,内部压力增大。这样的策略不是被动,而是普京对整体形势的把握,他相信拖下去,乌克兰资源见底,谈判桌上俄罗斯更有筹码。这也让人看到战争的残酷一面,普通人夹在中间,日子越来越难过。
第三点,美国的角色让普京看到了外交空间。袭击刚发生,美国国务院就声明事先不知情,这给了普京把柄。他在和特朗普的通话中强调,乌克兰的行动证明泽连斯基不愿和谈,是恐怖行为。特朗普转述说,普京很坚定要回应,但没说马上动手。俄罗斯外交部借机游说,递交证据给华盛顿,试图分化美乌关系。结果呢,美国国会辩论军援法案拖延,没立刻加大支持。普京指示加强与盟国的协调,像伊朗提供无人机,朝鲜运炮弹,减轻自身压力。
过去轰炸基辅时,特朗普批评普京太激进,威胁新制裁。可这次,普京通过克制,换来喘息空间。俄罗斯没升级核警戒,而是零星打击乌克兰港口和能源设施,控制在可控范围。这样的算计源于普京对国际格局的敏感,他知道过度反应会团结西方,反倒帮了乌克兰。袭击后,俄罗斯媒体宣传美方不知情,试图在国内稳住民心,也让外界看到普京不是一味蛮干,而是有章法。
回过头看,普京的三大考量体现了他的执政风格:谨慎计算,混合情报背景的务实和对俄罗斯地位的执着。从开战头几个月俄军推进基辅郊区却撤退,到现在东部缓慢蚕食,他总在调整。乌克兰用无人机骚扰俄罗斯炼油厂和机场,俄罗斯回以伊朗Shahed无人机群,防空兵疲于应对。2024年乌克兰入侵库尔斯克,俄罗斯反扑收回土地,北韩部队协助。普京承诺胜利,但承认延长了。
经济承受制裁,转向亚洲贸易。冲突持续,平民伤亡超4万,1300万人需要援助。普京遗产系于此,胜则复兴,持则压力。战争的代价让人心疼,那些流离失所的家庭,那些前线煎熬的士兵,他们的故事远比战略数字生动。普京选择不立即报复,或许是为了更大图谋,但也暴露了俄罗斯的软肋。未来走向不明朗,但这些考虑会继续影响他的每一步。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