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真 发表于 7 天前

苦战三年却不崩溃,俄罗斯为什么不怕“消耗战”?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多,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尽管俄罗斯军队在冲突中承受了巨大伤亡压力,但仍维持着战场稳定,未出现大规模崩溃迹象。这种韧性的背后,是人口基数、战术调整、历史传统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场伤亡数据与进程的客观呈现

自 2022 年 2 月冲突全面爆发至 2025 年 8 月,俄乌双方的伤亡数据因统计口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乌克兰方面公布的信息显示,俄军伤亡总数超过 89 万,其中死亡约 15 万、受伤超 70 万;英国国防部等国际评估机构则认为,俄军实际伤亡应在 50 万至 100 万之间,死亡人数可能达 25 万左右。差异主要源于是否包含雇佣军、志愿军及失踪人员等范畴。
俄罗斯官方未公开具体伤亡数字,但西方情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俄军伤亡超过 20 万,平均每天损失约上千兵力。战场进程上,俄军经历了从初期快速推进到后期防守反击的转变:2022 年春季控制乌东部部分地区,2023 年在巴赫穆特等战役中与乌军陷入激烈消耗,2024 年拿下阿夫迪夫卡并应对乌军对库尔斯克州的突袭,2025 年在顿涅茨克方向缓慢推进,目前控制乌东约 20% 领土。

高伤亡的背后,是密集的火力对抗和无人机的广泛使用。不过,俄军通过调整进攻节奏、优化战术部署,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战线,避免了大面积溃败。
兵员补充机制与战术调整的支撑作用

俄罗斯 1.4 亿的人口基数为兵员补充提供了基础,其人口规模约为乌克兰的三倍。征兵工作主要面向西伯利亚、高加索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军队薪资显著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志愿入伍。2025 年春季,俄方征召 16 万新兵,总动员规模已达 150 万左右。此外,俄罗斯还通过吸收雇佣军(如瓦格纳集团)补充兵力,这类力量多由退役军人、冒险者等组成,通过高额报酬或特定条件吸引入伍。
战术层面,俄军从早期的纵深突击模式转向 “缓慢推进 + 消耗战” 策略:通过包围战术和远程火力打击减少地面部队直接接触,降低伤亡;“柳叶刀” 无人机等低成本装备的大量使用(射程达 70 公里,可打击装甲目标和火炮),有效提升了作战效率并降低了地面损失。同时,俄军每月生产超过 100 枚巡航导弹维持攻势,并强化电子对抗能力干扰乌军通信系统。据联合国及西方媒体观察,这些调整使俄军月均伤亡控制在 3 万至 4 万的区间,避免了战线崩溃的风险。
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的深层影响

俄罗斯的军事传统中,“持久消耗” 与 “以空间换时间” 的策略有着深厚渊源。1812 年抗击拿破仑入侵时,俄军通过焦土战术和冬季反击扭转战局;二战期间,苏联虽付出 2700 万伤亡的巨大代价,但最终击败纳粹德国,这段历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至今仍影响着社会对战争伤亡的认知。
从现实条件看,俄罗斯目前控制着乌东主要战略要地,抵挡住了乌军多次大规模反攻;国内生产体系虽受制裁影响,但仍能支撑军事行动的长期需求,社会层面未因伤亡问题出现大规模动荡。

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明确: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冲突升级扩大。国际社会应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推动局势降温、重启对话创造条件。未来,俄乌冲突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的资源储备、战场态势及国际社会的调解努力,而持久和平始终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苦战三年却不崩溃,俄罗斯为什么不怕“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