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越南首都河内,中国中铁六局的代表刚刚走进政府大楼,便迎来了越南副总理陈红河的一番“开门见山”。他没有寒暄太久,就提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要求:希望中国不仅修铁路,更要“无偿转让”高铁核心技术。
这一幕的背后,是越南铁路百年困境与现实焦虑的交织,更是中越关系在“合作”与“戒备”之间的一次艰难博弈。越南的算盘打得响亮——车可以同轨,技术也得共享。
要知道,越南的铁路系统至今仍停留在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米轨阶段,从河内到胡志明市1600公里的旅程,足足要耗费30多个小时。跨境货运更是麻烦不断,一周内反复换装、效率低下、货损严重。曾经这套系统是所谓的“战略屏障”,如今却成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随着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的陆续开通,整个泛亚铁路网正加速成型,越南一旦掉队,可能会沦为“断点”。于是,越南终于在2024年12月拍板,签署协议全面采用中国1435毫米标准轨距,三条中越跨境铁路也正式进入对接阶段。
这本是一段好事的开端,越南却在转身之间抛出了一个让人措手不及的“前提条件”——中国企业必须进行高铁技术转让,否则就没有资格参与南北高铁项目的竞标。这样的要求,不仅罕见,而且前所未有地强硬。
越南这番操作,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早有铺垫。2024年10月,越南交通运输部突然发布规定:所有竞标南北高铁项目的外国公司,必须转让包括高铁轴承、地震预警系统在内的23项核心技术,并在越南本地建立生产线。
越南的目标远不止于此。越南政府悄然推行“三段式战略”:2025-2030年引进技术,2030-2035年仿制关键部件,2035年推出所谓“越南标准”的高铁体系。一句话,他们不仅想坐高铁,更想自己造,甚至想靠这套体系在未来与中国竞争。
可现实和梦想之间,有着天堑般的鸿沟。越南目前连一根高铁轨都造不出来,更别说信号系统、牵引技术、运营软件这些“压箱底”的中国核心技术。
就算给了技术图纸,也未必能造出合格的产品。即使如此,越南依然执着地在谈判桌上打出“技术转让”这张牌。与此同时,越南并没有把希望只放在中国身上。2025年8月,越南领导人苏林专程前往韩国,与韩国总统李在明高调会晤,高铁合作被列为首要议题。
韩国也顺势送上一份“大礼包”:40亿美元低息贷款、全链条技术转让承诺,以及核电、半导体等一揽子合作方案。表面看是诚意满满,实则“虚晃一枪”。韩国的高铁技术大多源自欧洲,最长线路不到400公里,技术积累薄弱,2014年还发生过严重的脱轨事故。
更关键的是,韩国提交的可行性报告对越南复杂地质条件几乎避而不谈,在核心技术转让上也是遮遮掩掩。
越南心里清楚,韩国的技术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野心。但这一步棋下得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搅动谈判氛围。他们故意制造“有多个选择”的假象,企图用韩国做“议价工具”,向中国施压,换取更有利的条件。
越南的算盘打得“精明”,可中国并非毫无防备。高铁技术是中国的战略资产,涉及数千项专利、数十万科研人员的心血结晶。中方深知:合作可以,但必须有底线、有原则、有保障。
事实上,中国在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中,已经探索出一条成熟的合作模式:控制核心技术的同时,允许对方参与车辆组装、线路施工、人员培训等环节。既保障了自身的技术安全,也兼顾了合作伙伴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越南若真有诚意,大可参考这一模式。比如,中越可以成立合资公司,由中方控股51%,负责核心技术和设备供应,越方持股49%,负责施工、运维和本土人才培养。这样既能满足越南“技术自主”的政治需求,又能确保中国技术不会外泄。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并非没有“前科”。河内轻轨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方建好了13公里线路,结果越南方面迟迟不验收,还索要5000万美元“测试费”,项目被拖了整整两年。不少中国企业至今心有余悸。
更令中方警惕的是,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表现。截至2025年,越南非法占据南沙29个岛礁,且持续扩建。
根据卫星图像,越方在毕生礁部署了以色列远程火箭炮和萨姆-3防空系统,打造出一个军事化程度极高的“海上要塞”。这种行为,与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姿态形成鲜明反差。
就在韩越高铁项目备忘录签署当日,越南国防部还采购了20门韩国K-9火炮,部署于靠近中国边境的谅山和高平两省。这种经济合作与军事防范并行的“双手策略”,暴露出越南在中美日韩之间的摇摆心理和战略焦虑。
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已达2606.5亿美元,仅广西口岸的进出口额就高达2955亿元,其中80%的集装箱通过铁路运输。标准轨对接后,南宁至河内的运输时间将从24小时压缩到6小时,物流成本降低近40%,榴莲等生鲜的损耗率下降20%,中国消费者的“榴莲自由”也因此成为现实。
这不是单纯的基础设施升级,而是一次区域产业链重构的机会。越南若能把握住这次“车同轨”的契机,不仅能融入泛亚铁路体系,还能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但倘若一味将合作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最终可能错失发展窗口,被边缘化出局。
如今,中老铁路已实现客货两旺,2024年货运量同比增长300%;中泰铁路预计2027年通车,打通中国西南至曼谷的黄金通道。而越南南北高铁项目却因征地与资金问题被迫推迟至2035年完工,比原计划晚了整整十年。
在这场看似“技术谈判”的背后,实则是一次区域主导权之争。对中国而言,越南是“一带一路”上的关键一环,是打通泛亚铁路网的重要节点。对越南而言,中国则是唯一拥有完整高铁产业链、具备复杂地形施工经验、且成本控制能力最强的合作方。
这是一场关于信任的抉择。如果越南愿意在技术、资本与信任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中越之间的铁路合作不仅能彻底“车同轨”,还可能引领出一条区域共赢的新通道。
中越高铁合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也是一次利益与战略的深度博弈。越南的“不情之请”虽显激进,但背后确有其现实焦虑。中国应以战略定力回应,以制度化方式保护技术安全,同时推进互联互通。路修得通,心才能走得远。
信息来源:
[1]苏林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韩媒:系越共中央总书记11年来首次访韩 环球网
[2]越南北南高铁项目时隔14年在国会获批,将“独立自主”修建 澎湃新闻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