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手机,看到一句话:泽连斯基松口了。
不是那种外交辞令的“松”,而是直接把“收复全部领土”从谈判桌上拿下去。
消息出来,乌克兰本地群里先是安静,然后炸锅——七成乌克兰人其实早想谈,只是没人敢先开口。
现在总统替他们说了。
这转变来得不温柔。
前线炮火没停,特朗普那边先放话“别再烧钱”,像把椅子突然抽走。
乌克兰的炮弹账单、医院的床位、甚至冬天的电,都得重新算。
民调数字冷冰冰:七成想停,哪怕割肉。
人一旦累到极点,土地听起来像遥远的名词,先活下去再说。
北约秘书长吕特补了一句:可以接受俄控范围。
听起来像顺水推舟,其实是把最后一点遮羞布扯掉。
乌克兰的宪法写着不能割地,但宪法挡不住停电的夜里,孩子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回家。
泽连斯基现在得在法律和疲惫之间走钢丝,钢丝下面是随时复燃的火药。
最扎心的细节是扎波罗热核电站。
它现在不在乌克兰手里,等于有人捏住了全国的电闸。
谈判桌上每让一步,夜里可能多亮一盏灯,也可能让敌人更近一步。
这种交换,没人能算清值不值。
和平协议如果真能签,大概像纸糊的窗户,风一吹就晃。
俄罗斯兵力还在,普京的目标也明摆着:乌克兰别往西边靠。
停火只是中场休息,不是终场哨。
乌克兰人心里清楚,签完字回家,行李箱可能还得留在门口。
接下来的日子,泽连斯基的电视讲话会越来越少提“胜利”,越来越多提“生存”。
观众席里的老百姓,有人鼓掌,有人骂街,更多人沉默——他们只想知道,明天超市还有没有面包,孩子能不能在防空洞外多玩十分钟。
战争把宏大叙事撕成碎片,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能不能睡个整觉。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