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房丫鬟:尘埃里的名字
你要是问身边的人,古代丫鬟到底是啥生活,估计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都是那些脸挺干净、装扮规矩的小姑娘,电视剧里跟着大老爷后头,偶尔还能沾点光,日子过得还算顺溜。可要真说了这“通房丫鬟”这几字吧,八成没人敢说她们的命有啥好。她们伺候的活儿没底线,好日子碰不着,反正浑身上下都绕不开一个“苦”字。
其实啊,咱们这些后人站在这,手里捧着热水杯子聊古人,隔得远远的,谁能明白那些十三四岁的女娃进了大户门到底是什么滋味。她们,有的早早就让穷爹穷妈送进人家门里,“养不起”这仨字,往往重得像铁。小时候或许还盼着人家慈善点,能给条活路。可真进了门,才发现,哪有啥路,都是深坑。
都说通房丫鬟对主人贴心伺候,伺候到哪一步?别以为就做完端茶递水就算完事了。房门紧挨,只隔个屏风,有时候甚至就是一张小榻铺在主人的床旁边。干的活儿,从给主子铺被褥、洗脸刷牙开始,到主子夜里要“用人”,通房丫鬟自然跑不掉,睡还是“伺候”,想拒绝都不成。日子,看着风光,其实藏着是没底的委屈和湿透的泪眼。
小时候看那些所谓的宅门戏,谁不是幻想着可怜丫头能攀高枝、熬出头。可真到了现实里,封建社会那道墙高得离谱。女人生来就低一头,男人娶了正妻再收小妾,身边再弄几个丫鬟,不稀奇。通房丫鬟这个身份吧,尴尬得很——还不算妾人,但要干妾人的活计;想讲点身份,那是痴心妄想。
有的人瞧着通房丫鬟有混头,说江南富户家,衣裳吃食不愁。实际上,也就多添半碗剩饭。北地那些糠馍喝着凉水,有时冬天冻得手像胡萝卜,干完脏活才罢休。什么待遇,说到底还是一个“人上人”家里好使的道具。
早上还没听见鸡叫,这帮丫头已经摸黑烧水准备。手脚不能懒,眼珠子还得转:主子起来的顺序、主母的脸色,全都要烂熟于胸。一天四五个小时能合眼?算是冒烟的好运。有一阵子听老人讲,通房丫头敷衍不得,哪怕只是给主子披衣服动作慢了点儿,立刻脖子一拧就是一嘴骂,动手起来比猪狗还不如。
而最让人又羞又恶心的,偏偏是那些被故意藏起来的活计。你说谁不怕脏,谁愿天天抱着主人的痰盂和屎桶。夏天呛得人贴着鼻子都能犯呕,冬天冷得水像针扎,指头冻成紫黑也得忍。你说走到这一步,有谁还装得下笑脸?不弄干净,挨骂挨打不是传说,就是家常便饭。
要说幸福,哪轮得上她们。往往还要给主人主母洗最脏最私人的衣裳,月事布条也要一把掐着搓几遍,挣着鼻子把活做完。古代没手套,没洁净水,手上烂了只当是“活该”。
这些孩子,别说身体,心早碎得稀巴烂。你看,整天跟主子近在咫尺,但地位实际上比院角那块石头还低。她们就是活财产,没人把她们真当人看。正主母瞧她们不顺眼,随时一通使唤是轻的,但也怕她们攀上主人的床,心里就烧着火,不扫除几回根本不解气。夹在正房和主人中间,分寸难把握,越活越小心翼翼,怕这怕那,像穿针引线一样过日子。
外头人呢,别管是邻里还是串门的,没有谁会说她们一句只有“命苦”。“陪睡”的传闻一出去,通房丫鬟的名声再也摆不正。大家心里有杆秤,怕她们是妖精、狐媚,不正经。但谁又看得见她们是被卖来的、没得选的?就算被冤,她们顶多在晚上哭一场,第二天继续笑脸伺候。
人都说“熬着熬着或许能做妾”,但妾的身份也不是那么容易得手。姑娘们长得好看,活计干净,加上主子有那么点心思,也许能上位。但通常,几乎没有。陪着熬几年,大多数都要么被嫌弃了卖掉,要么随主子去了别的院,还不如丫鬟头一份。那些通房丫鬟最后变成妾的,说到底是万里挑一。明朝那会儿万贵妃,哪个不是踩着别人尸骨上位的?普通丫头,就算命好熬上去,孩子不归她养,地位也没几许改观。
在世上这么苦熬,人的神经哪受得住。自卑、惶恐、无助,三纲五常里心早就压垮了。有的丫头头一热要逃,被抓回来,那是真死路一条;有的受不住窝里活,投井上吊成了唯一的解脱。有的人常说,“或许她们也习惯了麻木”,但谁敢说麻木不是一种活着的绝望?
你要是问主人,通房丫鬟就是买来生孩子伺候人的“投资”,期望能多添根香火。可孩子难产死了,或被主母抢去了,姑娘们不过是又一笔消耗而已。你品品,算下来,对那些丫鬟来说,就是没底洞。
那些小说里,袭人、晴雯的故事总透着点灵气和可怜,仿佛苦里带着甜。实际生活里,你信谁能有个好结局?哪有那么多幸运的人,谁又能轻松熬到见天明。
历史偶尔翻出几个出名的丫鬟。慈禧、万贵妃之流,那是极端例子。真要把她们的路拿去分析,铺满血泪和权谋,普通通房丫鬟哪有学头?更多是那些没名字、没人问、没人记得的姑娘,活着像水里飘的柳絮,随风无踪。
说了这么半天,可能还有人问,那他们的未来到底有没有一丝指望?很难说。时代转了个身以后,我们这会儿唠着、感慨着,究竟是在心疼、还是自省?反正这层生活是实打实的,苦难里生出了点点人权。如今想来,尊严这玩意儿,不是谁随手给的,是用无数不公和牺牲换来的。也许,这世上永远有通房丫鬟的影子提醒我们,什么样的日子才算是人的日子。
所以,今天我们能端稳这一碗饭、自由地说话,真不是上天自带的福气。咱们别忘了,她们活过、哭过,所以我们才懂要活得像个人。也许有一天,这故事就只剩下尘埃里的一丝名字,但愿以后的人,都能在阳光里走路。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