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当印尼赴法国正式签下“阵风”订单,甚至早年订购的第一架“阵风”下线后,外界期待已久的“印尼歼-10CE军购”自然被搁置。但已经崛起的中国军事工业,影响到周围国家是大势所趋——这两天马来西亚想采购红旗-16的消息,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红旗-16在印巴空战中表现也很不错
据“Defence Security Asia”网站8月14日消息,马来西亚国防部秘书长、当地军工企业代表,已经与中国供应商面谈,双方正在就交易LY-80(红旗-16基础版出口型号)进行深入讨论。此外,马来西亚还接触了,这几年名声大噪的韩国“天弓Ⅱ”。应该说,继承俄罗斯S-350设计理念的“天弓Ⅱ”确实有点东西,要不然也不会接连在中东拿下订单。但对马来西亚而言,动辄30多亿美元的“天弓Ⅱ”,实在是太贵了,其之所以选择低配的LY-80,而不是最新推出的红旗-16FE,就是为了省钱。
▲早期红旗-16A和后期红旗-16F相距甚远
马来西亚这几年经济有所好转,用于进口先进武器的资源略有上涨,每年大概能支出10到12亿美元。这个数字由各兵种分一分,再想拿出30亿美元买“天弓Ⅱ”,无异于天方夜谭。事实上,马来西亚之所以到现在都没有装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防空系统,就是因为手头太拮据了。早在20年前,马来西亚就准备采购两个营的KS-1防空系统,当时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也同意,额外赠送“飞弩-6”便携式防空导弹整套技术。但这份由时任马来西亚副总理拉扎克表示,“原则上同意购买”的协议,最终未能落地,只买走了少量“飞弩-6”。
▲KS-1就是红旗-12系列的出口型号
2016年10月,经过数年争夺后,中国造船工业拿下马来西亚军购大单,向后者出口总计18艘濒海任务舰。但在完成首批4艘的交付后,马来西亚放弃了在本土建造后续14艘的计划,目前正在和土耳其谈判,准备采购后者出口的巡逻舰。这笔军购背后的内幕很复杂,主要涉及四点:一、单价昂贵。4艘700吨级、以30毫米机炮为主武器的军舰,原定采购费用高达2.64亿美元,实际上经过协商,降至2.05亿美元,平均单艇超过5000万美元。
▲出口马来西亚的濒海任务舰
二、濒海任务舰本土化进程深陷舞弊丑闻。在4艘军舰完成交付的第二年,马来西亚前海军司令、国防部长被控,在濒海任务舰采购案中舞弊。因为马来西亚已经为项目支付巨额费用,所以后续调查不了了之,但续购中国军舰就变得难以为继。三、性能有限。以2021年的角度看,700吨军舰执行主力巡逻任务,是非常勉强的,这也是后来竞标时马来西亚将吨位提高到2000吨的原因。
▲马来西亚放弃后续订单还是挺让人遗憾的
四、南海局势变化。马来西亚和中国的争端虽然不明显,但在菲律宾当时已经准备迎回美军的情况下,已经有国会议员公开表态,“目前南海局势不适合再采购中国舰艇”。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对引进中国武器的态度是,既不能太贵又不能性能太差,应用领域也不能太敏感,而LY-80确实属于这个范畴。事实上,马来西亚在2014年,就曾计划投入10亿美元采购LY-80及生产技术,后面因为意外而放弃。这次红旗-16系列在巴基斯坦建功立业,马来西亚估计是又动了心思,这才有现在看到的这一幕。
▲红旗-16是为满足国内需求设计的专用防空武器,出口成绩并不算好
怎么说呢,印巴战争结束后,虽然外界目光都在歼-10CE和红旗-9BE身上,但前者身价很高、技术也比较敏感,后者则已经出口不少国家,想拿订单没那么容易。相比之下,性能稍逊但同样经过实战检验的“枭龙”、红旗-16,反而更容易获得成绩。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