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台湾局势向何处去?民进党将会永远执政?百年老店是否会关门?

安好 · 昨天 13:47
台湾政坛这个局面,近些年来一直有一股莫名的确定性蔓延开来。选举那天刚过,香港人的讨论热度还没降温。一些数据摆在桌面上,基本都说蓝营翻盘希望渺茫。谁能说得很透?各路分析充斥屏幕,有信誓旦旦的,也有语焉不详。实际操作层面,似乎没人真敢押国民党能在短时间内翻身。看起来,“老字号”确实濒临低谷,但这只是表面的风浪,小节里头其实还有劲没使完!
1.jpeg

朋友在香港茶馆里聊到陈水扁,说起陈忠信那句“民进党要执政20年”。数据上对比两党过去十年民意支持率,绿营稳定高于蓝营8-12个百分点。奇怪吧?马英九迭代后,国民党人以为政权回来了,现在回头看,反倒是民进党一路高歌猛进。许多人觉得只要赖清德这届稳住,下届拿下并非难事,甚至有可能出现二十年长期执政局面。然而真是如此吗?不少岛内专家持保留意见。
国民党现状不容乐观,这不是新闻。党工据NASDAQ平台最新统计,仅剩186人。业务运营缩减到可怜,薪资支付陷入险境。资金困局不断发酵。原先有3000多员工,如今裁撤过半。内讧频发,很大一部分人倾向于只求自保。早年蒋经国时期,知识青年派系壮大,人多利益分得不匀,资源争夺加剧。其实,这派系矛盾并不是什么新事,外界看得见,却没人愿意管。
2.jpeg

这里头的那些吃里扒外的人物,基本都挤在1950—1960年间出生。深究他们当年怎么上位?信息溯源,发现这些“老知青”早就不打算放手。正因为分不到蛋糕,所以才不断制造麻烦。蓝营每轮选举资源分配时,派系争斗愈演愈烈。没进圈子的只能靠边站。真正对政党发展无益。是不是还有救?谁也不敢妄下断言。
民进党方面,感觉他们对这些“老旧资源”并不“感冒”。边际效益递减了?支撑证据不少。相关研究显示这批人近期在党内重要活动的参与度显著下降。《联合报》数据提及四到六年这一批人基本会淡出选举舞台。民进党也不见得会收留老知青,国民党内部也无力包容。那些操控人事的地方老板们也在等着看谁先掉队。
3.jpeg

选举里头讲蓝营选票稳定,其实是个伪命题。2022年立法委员选举,蓝营全台得票占比39%。表面稳定,内里早有崩盘迹象。内乱消耗的不只是士气,还有后续资源。选民离心,部分隐性选民干脆不投。这种状况下让人才回流国民党,存在不小障碍。媒体与民调机构影响力缩减,更让党内整合举步维艰。谁还愿意冒险?真正的人才往往被内部机制“割韭菜”,有心者无力。倒是有些说法,自家40%基本盘不会流失。是真的吗?也许短期内是,但几年之内该走的还是会走。
谈到“老字号会不会倒闭”,很多人习惯从历史惯性出发。其实不妨想想马英九那段宽容路线,党内外许多人称赞他“全民总统”,试图联合各方,结果并没有获得民进党一丝好脸色。蔡英文却一反常态,强势介入蓝营领域,大刀快斩党产。冷静下来,转型正义还是正义转型?对此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商界人士间流传一句话,若民进党连任,国民党被“点穴”的企业只怕更惨。数据佐证,2016年至2022年岛内大型企业“政治捐款”缩水38%。选举罢免条例的调整,让老企业只敢观望。捐款不敢开口,谁还敢参选?
4.jpeg

这种失血速度,公司高管们有切身感受。全国各地家族派系原本有73处分布,现在据彭博社报道预估萎缩到不过40余个,未来只会更少。各条战线开工难,剩下的“精锐”家族却要承担更重负担。政治新人难产。现实中不只人才萎缩,更有资金流紧张问题。几乎每个蓝营选区都面临窘境,只能靠往年积蓄维持运营。再过四年、六年,老牌家族估计顶不住,或许还剩十几户撑场面。一些立委甚至坦言,候选人报名费都凑不齐。企业体被绿营财政政策点穴,连续两年亏损企业占比上升。第三方会计公司最新数据也显示企业对国民党财富支持意愿下跌至历史低点,才是真正危险信号。
岛内无法解决这些苦难,向外部寻求支持?有组数据让人意外——北美、港澳侨胞捐款数额近年来翻倍。国民党能否借力海外华人?多面调查显示,外部支持虽热情,但岛内舆情并不买账。网上民调,近60%认为海外联盟难改变结构矛盾。改造党内人才系统?又是一件难事。派系病根活得很深。大部分县市权力集中在少数集团。李登辉时期埋下病因,到现在难解。陷入“家族—地方—利益”闭环,真正新鲜血液难过坎。
5.jpeg

说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有几个党内老人开玩笑,干脆请孙中山回来?香港那会儿策划不少大事,却没人再提方案。其实真要说扶持国民党,外部资源虽丰,内部凝聚才是根本。外界看好许多新秀,但到最后,选拔还是掌握在地方派系手里。结果人才刚出芽就被掐死,下一轮再选还是那几个老面孔。换新人?现实是流动性不够,只能原地踏步。
媒体评论一向抓准痛点。台湾时政板块上,对未来更强硬执政态势不乏预测。比如“抓间谍”“通共”标签频繁见诸报端,法务部官方通报,2023年涉政案件同比增长14%。党产、企业查税、金融调查轮番上阵。这套打法并不新鲜,英国殖民地经验也用过。只要不是自己人,税务查到你服气为止。民进党会不会将蓝营经济系统全盘锁死?没人能打包票。企业家们私下说,已在考虑转移核心资产,跟家族变相撤离。
6.jpeg

蓝营领导人到底该怎么办?岛内不少舆论自发建议所谓“全面联盟”。但随便说说容易,实际行动难上加难。网络资料显示,国民党海外组织粘性不强。港澳新生代支持者仅占整体党员比例的7%。广义支持群体虽大,能转化成行动力的却屈指可数。人才选拔也陷入老问题:谁接班,谁来做主?几乎每轮人事调整都能掀起一阵腥风血雨。情绪反复,现实又无解。
令人费解,地方派系宁可固守20%的选票也要死扛权力,不愿放手。「派系病」已是岛内政治顽疾。谁能突破?不见得真有办法。据《中时电子报》细化数据,如果蓝绿票差日益拉大,派系之争只会更加激烈。反倒有些观点,觉得地方派系长远讲是正面资产。事情难说,看各家利益怎么维护。可是换个说法,地方派系只会拖慢本党步伐,也不全然负面吧?市场反馈未必统一。
可见,外部支持与内部结构调整其实是两回事。老计谋用烂了,新增变量还没找到。国民党要在三年内转型,基本无望。但话说回来,也许外部联盟真能带来一点改变,谁知道呢?矛盾冲突里,多半是现实使然。
台湾政治生态,不是一场单线博弈。2010年代以降,新生代投票率不断攀升。民进党策略讲求动员,国民党则偏向守旧。这两者分野很大。再拆分细节,岛内外条件、企业支持、真实民意、派系病根、人才断层,合力让局面变得复杂而漂浮。
有什么底线?国民党百年老店没到关门那天,但也离乌托邦挺远。拉回现实,内在结构压根还没跳出困境。每次选举都在轮回。一批人走了,另一批人又留下。怎么说?或许这就是台岛政坛的常态吧。
这么对比,大概也觉得局势有点玩味。政党多角隐痛,变数太多。风浪没完,老字号继续扛着。静观其变,看谁能熬过下一个十年。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