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67年中印两军边境再次交火,解放军伤亡123人,印军损失多少?

星轨维修工 · 4 小时前
1962年,冲突结束。印方没有找自身问题,把失利怪在兵力上,于是他们要扩军了。
1.jpeg

印度新建七个山地师,专门部署在北部边境。
还有一个动作,印度把锡金当成前线,把军队派得越来越多。原来中锡边界变成了印度和中国直接对峙,气氛变了。
春丕河谷成了新焦点。双方哨所靠得很近。印军士兵有时跨过边界,挪动界碑,有铁丝网,也修工事。
那些行为,看出来印度有想占领的意思。他们想控制亚东这块地方,过去这里是西藏被侵入口之一。中国边防部队没有过激行为,他们一直遵守不开第一枪这个规矩,为边境稳定着想。
2.jpeg

到了1967年,紧张开始加剧。中国士兵在乃堆拉山口修工事,印度就来干扰了。
印军不仅在自己的位置设障碍,还带材料跑进中国控制区,想要抢地盘。
两边已经对峙好几回,可中国部队不主动把事闹大。这一次,印度不像1962年那样一次性大兵团冲过来,他们改用一点点蚕食的法子。这么做,想慢慢占到便宜。可他们没把中国军队的火力和队伍组织变化放在眼里。
3.jpeg

9月11日早上,印度集合了上百人越线进中国地界。中国一再警告,还是没停。印军在阻止过程中先开了枪。中国战士损失七人。
中国接着反击,炮兵为主力,步兵也一起打。印军的炮是英制25磅榴弹炮,只有87毫米,射程近、威力弱,型号久远,后勤状态不好,弹药都跟不上。
中国这边,有122毫米的54式榴弹炮和120毫米重迫击炮。火力比印方强太多。
中国军队的装备提升主要是在1962年以后,引进新技术、提高了山地作战能力。
印度发展军队兵力快,但武器更新太慢。
4.jpeg

战斗由步兵打斗很快变成了炮兵对轰。中国炮兵选择阵地高点,直接压制对面阵地。一开始,重迫击炮就打烂了几个印军前方位置。印军想反击,炮弹打不到中国这边阵地。
第二天印度增援被中国卡住,阵地开始越来越乱。
第三天中国换了策略,在夜间移动阵地,不让印方发现。
第四天,印军阵地被一阵猛攻扫平。
5.jpeg

整场战斗,中国炮弹发射数达到四万五千多枚。摧毁印军八个炮位、二十三处工事和指挥点。
在印军这边,五十七人阵亡。剩下的慌乱逃离。与1962年大军入侵却失控完全不同,这次中国用压倒性火力迅速解决,不再只是防守。
中国边防战士牺牲32人,负伤91人。打完之后,中国通知印度来收尸体和武器。印度少校带队来举白旗,显得很疲惫。
6.jpeg

10月1日,印军在卓拉又动手了,他们还想抓中国人员并且开火,造成一人阵亡、一人受伤。
中国部队用无后坐力炮、火箭筒还击。两个连被打掉,工事也被毁。卓拉战斗损失小。两次交战,中国伤亡总计123人。
据中国获悉及截获印方文件,印军整个损失超过600人。
7.jpeg

与印度方面公布的88死163伤非常不符。印方在掩盖这次失败。
战术来说,印军用老旧火炮,灵活性很差,对高地控制不了。中国122毫米炮射程有15公里,正适合这里的地形。
装备一次换代后,中国军队进步很多。1962年还在被动防御,到1967年已经主动出击,不会再让战斗拖长。
印度补给问题严重,武器运送慢,前线弹药不够,缺点越来越明显。中国通过打仗完善了炮兵和步兵的配合,减少了近距离直接交火,积累了不少经验。
8.jpeg

1967年中国边防士兵没有退缩。印军扩张有多大代价就在这里暴露了出来。
印军损失数字超过六百人,一目了然。挑衅后,失利更多。事实是中国军队不是靠不断冲突来的胜利,克制也能展现实力,边境管理越发有长远保障。
这场战斗发生在冷战时,印度靠西方帮忙扩军,但他们没能补上和中国最大的差距。中国通过这些小规模胜利,加强了边界,影响了外界关于中印关系的看法。
比起1962年,中国军队在情报和应变方面更厉害,印度情报不够准确,决策失误一次次。
边境问题应该怎么处理,中国主张协商,这几年没有额外损失。
9.jpeg

印军上层没贴合实际,亚达夫中校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