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支队伍,一个已经拿到北大读研的入场券,一个还卡在本科阶段,这反差一摆出来,舆论立马炸开了锅。
有人疑惑,难不成孙颖莎成绩不行?
也有人打抱不平,说别把运动员当念书机器。
真相没那么复杂,但也不止一句话能说清。
把时间线捋顺。
王楚钦,公示显示,北大体育教研部2025年硕士拟录取名单里有他的名字,复试86分,总评也是86分,初审合格。
北大的说明也点到关键点:王楚钦以奥运冠军身份申请,不占统招名额。
他错过瑞典大满贯,队里人打趣,说人没闲着,在家刷题。
按流程看,只要公示期没问题,9月就进校,读的是非定向全日制体育硕士,还有机会拿到两万元奖学金。
北大这块牌子,放谁身上都亮眼,丁宁读完还能留校任教的例子就在前面。
镜头切到孙颖莎。
她被动躺上热搜,是因为有网友对比说人家都上北大研究生了,你咋还在本科。
这里得把学校和学制说透:孙颖莎和王曼昱,读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冠军班,学制是六到八年,确实比普通全日制长一截。
这个设置就是给现役队员留足训练、比赛的空间,不是走过场的那种混个文凭。
她选的还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体育类,这条赛道不算“对口”,学业强度不轻。
交大的说法是她靠国家体育总局的文化测试进入,不是体育专业保底那种;她的学分已经修满,眼下在走毕业流程。
有没有论文、答辩节点的具体时间?
暂无相关信息。
两人的路径看着“拉开差距”,其实赛道不同。
王楚钦本科在北体大,节奏更贴合运动员培养体系,毕业后顺利入编,接上北大读研,这是一条相对直线的成长带。
孙颖莎走的是交大冠军班的长周期,还选了管理类专业,时间被拉长得更久。
哪个更难?
没法一句话下结论。
你得看她们在赛历密集的节奏下怎么挤时间。
训练馆灯亮到半夜,回到宿舍还得写论文、交作业,这些琐碎,外人看不到。
媒体给过一个切面:她们几乎是连轴转训练,间隙做学业,交大的安排被评价挺人性化。
网上讨论最刺耳的一句是,初中高中都没完整念,怎么说上就上名校。
摊开看规则,顶尖运动员读研、读博,可以走面向拔尖人才的通道,评估标准不只看文化课分数,而是综合成绩、赛事荣誉、学术潜力。
王楚钦这次复试排名靠后,但分数线在线上,且是专项通道。
刘诗雯今年要去浙江大学读博,陈幸同也是博士生,这些案例把争议推高:这算不算开绿灯?
网友吵成一团,一边说名校门槛塌了,一边说世界冠军的社会价值摆着呢,凭啥不能被名校争取。
我们去看影响面。
对运动员个体,学历不只是退役后的敲门砖,更是认知边界的拓展。
马龙学英语,张继科跑商学院,这不叫装,是在为未来的角色切换做准备。
对学校,吸纳顶尖运动员是一笔双向投资:形象、资源、项目合作都会跟着走进来。
对公众,最担心的是公平二字。
用一句大白话问:普通学生辛苦刷题三年,凭啥拼不过冠军的金牌?
这个问号不能糊弄过去。
高校需要把通道说清楚:不占统招指标,评估标准透明,过程能追溯,最好还有培养结果的公开呈现,比如课程修读、科研产出、社会服务,这样质疑才有落点可核验。
再说孙颖莎。
她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穿着学士服的笑,和赛场上的凌厉像是两面。
她写过文章,登上人民日报,这对将来评职称是加分项。
有人感慨,要是她读研能和王楚钦在同门,莎头组合从赛场打到课堂,多有戏剧张力。
会不会发生?
有待官方确认。
倒是她自己说过,若不打球,目标直指清华北大,这种野心和自律,不需要别人替她证明。
评论区里声音很多。
有人站队交大,熟悉的老师同学、弹性课程,更利于她兼顾赛场和课堂。
也有人劝她去北体大,那边和国乒的合作体系成熟,路径清晰。
还有人期待北大,资源厚、舞台大。
三条路,都能走得通;最关键是能不能在高强度赛程里,保证学习质量。
别忘了,她的学分已修满,这意味着她确实完成了不少实打实的课程要求。
说到底,这不是谁甩开谁的问题,而是中国体育人群体的路径升级。
过去我们只要金牌,现在我们也要人文底色、管理能力、跨界思维。
名校争取冠军,社会要的不是装点门面的合影,而是看得见的成长曲线。
王楚钦走进北大,是好事;孙颖莎在交大慢慢把本科走稳,也是好事。
下一步更关键:学校把培养过程晒出来,队伍把时间管理做细一点,舆论少点标签化的嘲笑,多点基于规则的追问。
你更看好孙颖莎把橄榄枝递给哪所学校?
交大留校,北体深耕,还是北大并肩?
留言聊聊你的判断,别只看牌子,也把她的赛程、专业选择和个人节奏一块算进去。
哪条路,才是最能让她越走越稳的那条呢?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